酬朱庆馀 读音
读作:[chóu zhū qìng yú]
出处:唐代张籍所著古诗题目为《酬朱庆馀》
原文: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汉族,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酬朱庆余原文及翻译
酬朱庆余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译文: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酬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对朱庆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巧妙而含蓄的表明自己的意见。
该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馀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
【哲哥读唐诗】 张籍《酬朱庆馀》
上一期【哲哥读唐诗】,我们讲到了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借一位即将见公婆的新娘来向主考官表达自己对考试的担忧。这就是科举考试中的“行卷”。作为主考官的张籍,看过朱庆馀写得诗后,也回了一首诗,便是《酬朱庆馀》。
·张籍·
张籍是唐代中后期的诗人,他说韩愈的大弟子,在文坛有极高的地位。曾官至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所以也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张籍的作品很多,现存有四百多首诗。
张籍最著名的诗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首诗同样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诗中特别出名的便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用这样的方式婉转地拒绝了藩镇李师道的“挖墙脚”。
张籍这次是给行卷的朱庆馀写回信,其实张籍自己也写过行卷作品,当时写给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老师韩愈。这次张籍在提携后生方面,的确是继承了老师的作风。
·赏析·
整首诗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女,通过对采菱女的夸奖来夸奖朱庆馀。
朱庆馀是越州人,所以张籍在诗的开头就称为是越女。越地出美女,本来就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打扮,就更加光鲜亮人。表现上张籍是在夸妆后的采菱女漂亮,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本身天资聪明,又勤奋努力,自然能脱颖而出。
“自知明艳更沉吟”是与朱庆馀诗中的“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呼应。朱庆馀诗中的那位新娘化了一整晚的妆,还是不知道自己的眉毛画的好不好。采菱女天生丽质,却因过分爱美,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美不美,不太自信了。朱庆馀就是这样,为了考试准备了很久,却在考前不自信了,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张籍对此做了肯定的回复,同时也赞美了朱庆馀。
诗的最后两句是张籍让朱庆馀吃下定心丸。齐纨是指齐地出产的细绢,是非常精致漂亮的丝织品,许多姑娘都穿着这样的衣服,张籍却写到“未足人间贵”,说明世人都不太看重。那么世人看重的是什么呢?是“一曲菱歌敌万金”。采菱女一曲值千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一支高雅的曲子比万金都值钱,这是让世人所看重的。
张籍表面上是在夸赞采菱女的隽永,实际上是在回答朱庆馀的疑问,并且在肯定朱庆馀。在张籍眼中,朱庆馀不是一位徒有外表、华而不实的人,而是有真才实学的。朱庆馀的文章很有价值,金榜题名是没问题的,也让朱庆馀定心。
这首诗的表达同样非常含蓄,从侧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诗的前两句是对朱庆馀诗的回应,后两句在夸赞,也对朱庆馀做了很高的评价。爱才的张籍一直推荐朱庆馀,使得朱庆馀短时间内名声大震,被传为佳话。
张藉回朱庆徐诗是什么
张藉回朱庆馀诗是《酬朱庆馀》
《酬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由于朱庆馀的赠诗《近试上张水部》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酬朱庆馀
作者: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酬朱庆余原文_翻译及赏析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唐代·张籍《酬朱庆余》 酬朱庆余
唐代 :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赠答 , 考试 , 写人赞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鉴赏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余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余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余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余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余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余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余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曲菱歌敌万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结合后两句,作者除回答了朱庆余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余的德行文章.告诉朱庆余: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我很欣赏你。
创作背景 宝历年间(825—827)朱庆余在秋风萧瑟、科举考试前夕,背着行囊,来到长安,作了《近试上张水部》,写给当时任职水部郎中的诗人,诗人收到这首婉约隐喻诗之后,莞尔一笑,当下就提笔写了这首诗,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唐代·张籍《酬朱庆余》
酬朱庆余
唐代 :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赠答 , 考试 , 写人赞美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故人赠我我不违,着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唐代 :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着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 赠答 , 友谊想像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宋代·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友人 , 赠答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