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映筠 2025-02-0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小窗幽记文言文

1. 小窗幽记自省成长文言文翻译

小窗幽记 卷五 素

【原文】

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①于味,而无饶于趣。

【注释】

①饶:丰饶,丰富。

【译文】

人结交朋友,不外乎“趣”、“味”这两个字,有的人以“趣”为重,有的人以“味”为重。但是宁可“味”丰饶一些,不可“趣”丰饶一些。

【原文】

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译文】

安守恬淡以养道,处境卑微以养德,去除嗔怒以养性,淡薄滋味以养气。

【原文】

吾本薄福人,宜①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厚德事。

【注释】

①宜:应该。

【译文】

我原本就是福气淡薄之人,应该做珍惜福分的事;我原本就是德行浅薄的人,应该多做积善厚德的事。

【原文】

只宜于着意处写意,不可向真景处点景。

【注释】

只应该在对着想象中的世界绘画写意,不可以对着真实的景色描画景色。

【原文】

只愁名字有人知,涧边幽草;若问清盟谁可托,沙上闲鸥。山童率草木之性,与鹤同眠;奚奴领歌咏之情,检韵①而至。闭户读书,绝胜入山修道;逢人说法②,全输③兀坐扪心。

【注释】

①检韵:和着韵律。

②说法:讲经论法。

③输:比不上。

【译文】

只担心自己的名字有人知道,其实只有涧边的小草知道;倘若问清雅之盟可以托付给谁,那就是沙滩上的闲鸥。山童都习得草木的性情,与仙鹤一起睡觉;奴仆领会歌咏之情,踩着韵律走来。关闭门户在家读书,绝对胜过入山修道;碰到人便对人讲经说法,根本比不上独坐静修,扪心自省。

2. 《小窗幽记自省成长》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只担心自己的名字有人知道,其实只有涧边的小草知道;倘若问清雅之盟可以托付给谁,那就是沙滩上的闲鸥。

山童都习得草木的性情,与仙鹤一起睡觉;奴仆领会歌咏之情,踩着韵律走来。关闭门户在家读书,绝对胜过入山修道;碰到人便对人讲经说法,根本比不上独坐静修,扪心自省。

小窗幽记 卷五 素【原文】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①于味,而无饶于趣。

【注释】①饶:丰饶,丰富。【译文】人结交朋友,不外乎“趣”、“味”这两个字,有的人以“趣”为重,有的人以“味”为重。

但是宁可“味”丰饶一些,不可“趣”丰饶一些。【原文】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译文】安守恬淡以养道,处境卑微以养德,去除嗔怒以养性,淡薄滋味以养气。【原文】吾本薄福人,宜①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厚德事。

【注释】①宜:应该。【译文】我原本就是福气淡薄之人,应该做珍惜福分的事;我原本就是德行浅薄的人,应该多做积善厚德的事。

【原文】只宜于着意处写意,不可向真景处点景。【注释】只应该在对着想象中的世界绘画写意,不可以对着真实的景色描画景色。

【原文】只愁名字有人知,涧边幽草;若问清盟谁可托,沙上闲鸥。山童率草木之性,与鹤同眠;奚奴领歌咏之情,检韵①而至。

闭户读书,绝胜入山修道;逢人说法②,全输③兀坐扪心。【注释】①检韵:和着韵律。

②说法:讲经论法。③输:比不上。

3. 求《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

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661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具体看

4. 《小窗幽记》的原文是什么

《小窗幽记》的原文是: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作者介绍: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征不起。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争相购写”。今存著作,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书籍介绍:

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5. 小窗幽记作文

书屋前,列曲槛栽花,凿方池浸月,引活水养鱼;小窗下,焚清香读书,设净几鼓琴,卷疏帘看鹤,登高楼饮酒.小窗幽记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去;洞庭月,潇湘雨;彭蠡烟,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齐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薜涛筏,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流年不复记,但见花开为春,花落为秋;终岁无所管,唯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俭胜贫,贫忘;以施带侈,侈化;以省去累,累消;以逆炼心,心定.鄙吝一销,白云亦可赠客;渣滓尽化,明月自来照人.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食,自有一段真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绵衣厚味,只觉万状愁苦.茅屋三间,木榻一枕,烧高香,啜苦茗,读数行书,懒倦便高卧松梧之下,或科头行吟.日常以苦茗代肉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书代益友,以著述代功业,此亦乐事.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伴侣,引青松为心知.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少学琴书,偶爱清净,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映,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卧北窗下,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

6.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

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

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

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

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

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7. 求小窗幽记全文翻译

一、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

【 二、澹泊之守,镇定之操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过。

【译文】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三、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

四、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扩展资料

《幽窗小记》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是明朝的陈继儒。《幽窗小记》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幽窗小记》,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8.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十二卷,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9. 小窗幽记的全文及注解

《小窗幽记》译文

集醒篇

一、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

二、澹泊之守,镇定之操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三、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

四、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乐我的心来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德使它通达。

六、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捡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恬静寡欲的人,必定为豪华奢侈的人所怀疑。谨慎而检点的人,必定被行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我们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后要怎么继续下去。

七、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八、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九、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小窗幽记》

1.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2.口中不设雌黄,眉端不挂烦恼,可称烟火神仙;随宜而栽花竹,适性以养禽鱼,此是山林宰相。

3.莫恋浮名,梦幻泡影有限,且寻乐事,风花雪月无穷。

4.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物,留不尽之意则用裕;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5.蛾眉未赎,漫劳桐叶寄相思;潮信难通,空向桃花寻往迹。

6.富时不俭贫时悔,潜时不学用时悔,醉后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7.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

8.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9.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10.春光浓似酒,花顾醉人;夜色澄如水,月来洗俗。

11.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盆水同圆。

12.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13.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14.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加之欢,不如使人无久处不厌。

15.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摘自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小窗幽记》,与朋友们共勉。

《小窗幽记》译文

一、灵天下有一言之微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放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译文]

天下有像一句话那么微小,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觉新颖而毫不陈旧的;有一字的意义,百世之后读它,还仿佛亲眼看见一般真实的。像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灭呢?风、雷、雨、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仔细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得它们神妙难尽,我们岂可让这个灵性消失泯灭呢?

[评语]

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

人类的文化,最初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的,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

二、人生三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译文]

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

[评语]

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

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

三、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译文]

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怀中对人对事能不生不满或执情,处世才能圆融。

[评语]

读书人报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风波于世上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译文]

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

[评语]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

五、无事而忧,便是一座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译文]

没什么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一点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刀的山呢?

[评语]

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野,在于我们的心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键连,乘神通之力下地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叫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地狱,也是人心所造。

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

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译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便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容易长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评语]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

七、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译文]

有的人一个字都不认得,却很有诗意;一句佛偈都不推寻,却饶富禅意;一滴酒也不沾唇,却满怀酒趣;一块石头也不观察,却满眼画意。这是因为他澹泊而无拘无束的缘故。

[评语]

诗意并不在字,禅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画意之不在石一样,那么,诗意、禅意、酒意、画意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倘若我们沉醉在功利之中,便无法体会诗意,因为诗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们执着于六尘,则无法体会禅意,因为禅意无执;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则无法体会酒意,因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如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无法体会画意,因为画意无所不在,既在形相,又在其神。而这些,都可以在一个无所束缚的心灵中发现。

八、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译文]

眉间有几分愁意时,暂且去看人下棋,不然就浅酌几杯。心中的快乐,在种竹浇花中便能充分地获得。

[评语]

愁眉深锁,何事可愁?不如去观棋。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事眉头不展?在浅酌当中,可以发现许多事只是过分在意,何必自惹烦恼?在观棋酌酒之时,能使内心稍得舒解,重整心情,面对新的挑战。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亚于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其生机与神情,只待我们细心体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无处不能快乐。

九、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

能够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体。能够透彻世间不变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世。

[评语]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心识作用是虚妄的,就好像眼镜有病的人,才会见到生命的生与死。我们的'心识执着于肉身,以及种种自我的念头,所以才会有生死。其实,肉体和“我”的观念都是幻像,一切众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证悟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人世间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变”和“空”。再伟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变,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人们喜欢的东西便希望它能长久,因此,执着于这些事物,不得超脱,这就是不了解世间常道的缘故。所谓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间了悟“变”和“空”的道理,在不离人间的情形下,超出人间。

十、调性之法

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韦。谱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译文]

调整个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带熟韦,警惕自己不可过于急躁;性子缓的人就在身上佩带弓弦,警惕自己要积极行事。调适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陆地乘车一般自然,才能适才适性。

[评语]

佩韦佩弦之说,出于《韩非子》观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为上的自我提醒。人的个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习惯养成的。如果性子太急,就容易操之过急;性子太缓,又容易丧失良机,同样足以坏事。佩韦或佩弦,就在提醒自己,这正是古人自我修养诚笃的表现。

至于调适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陆上行车,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不溺死,也会寸步难行。天地万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适才适性,才能过着和谐圆满的生活。

十一、好香用以熏德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译文]

好香用来薰陶自己,使德性美好,好纸用来写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笔用来写下美好的篇章,好墨用来描绘令人激赏的好画,好茶用来涤除烦闷,好酒则用来消除烦忧。

[评语]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香草,正是提醒自己要修养德性。那么,一张上好的纸,在上面写下可以传世不朽的文字,岂非最为适切?一枝好笔,让我们用它来写下句句美好的篇章,绽放无数心灵的花朵。一块墨,通过我们心灵的展现,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鸟,难道不是它最佳的用处?而一杯好茶,却能让我们涤除胸中烦闷,感到无比清爽。好酒则使我们忘去忧愁,而不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十二、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灵性,一点云堂优钵影。

[译文]

聆听二更时山中寺庙的木鱼声,烦恼为之消失。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彻的领悟。

[评语]

生命中往往有许多烦恼,使我们的身心不安。你可曾在山寺中聆听和尚敲木鱼的声音?那声音是如此地宁静。如果,你曾谛视那木鱼,就可看出木鱼的眼睛始终张着,原来,和尚声声敲的都是“觉醒”,要唤醒世人的痴迷。在生命的路途中,许多人都曾经迷失。在迷失中,如果有人以清醒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出梦魇,我们将发现,来路皆梦。

莲花常被喻为佛的清净智慧。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观察宇宙中一切生命,发现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要他们能彻悟生命的真相。我们在莲花中,仿佛看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清净无染的。倘若我们能证悟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智慧,才算彻底洞见了自己的本性。

十三、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译文]

人生没有必闲适更好的了,但是,太闲适反而会做出不善的事情。人生也没有比清高更好的了,但是,太清高反而落得矫俗声名。

[评语]

什么叫做闲?有身闲,有心闲。身闲是身体不忙碌,心闲则是心中无事。人生能得闲适的时光,十分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为生活而忙碌。偶尔的闲暇对我们身心有益,但是,人是很奇怪的,若声名没有什么中心主旨或确定的目标,太闲逸的日子反而有害。抛开怠惰不说,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玩乐,真正能享受心灵之乐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追求的都是物欲之乐。许多罪恶都是从玩乐中产生出来的,过度的玩乐,易使人迷失自我。人生如朝露,何妨善用闲暇,使它变成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清高很好,矫俗作态就不好了。清高是对己,不是对人;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眼中。因此,过于清高,就和俗情一样,令人不耐。

十四、胸中有灵丹一粒

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

[译文]

胸中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才能变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摆脱种种机心,超出世事。

[评语]

灵丹一粒,用以治心病。每个人均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奈何涉世一深,便为种种计算机心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尘。这时,心即得病,不能真欢喜,但有假痛苦。所谓灵丹一粒,便是以真心面对自己及世界。这颗真心,便足以点化俗情,摆脱世故,而祛除百病了。更重要的是,这粒灵丹,人人皆有,只是大家浑然不觉罢了!

十五、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

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

[译文]

艳丽妩媚的美人,终将成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纵然有分,无非是梦中之蝶,醒来尽成虚幻。

[评语]

若无可悦之心,美本不为美;若无可厌之心,丑亦不为丑。美是时空的幻相,也是自心的幻相。就时空而言,昨日的女婴,今日为美人,他日同样亦必为骷髅。就自心而言,对美的执着,不过是自己执着不放,因而产生痛苦。因此,美和丑乃是心识所生的幻相,美丑之见只是妄想罢了!在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求取功名利禄;十载寒窗的代价,便是一举成名。现代人何尝不然?先是求利,继而求名,名利双收,才是“成功”了。衣锦还乡的虚荣,蒙蔽了人们的心灵。其实,一切功利,皆是浮名;既是浮名,无不可抛。无论功名是否命定,都如梦中蝴蝶,随物迁化,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十六、独坐禅房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译文]

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评语]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连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达摩祖师像,多有面壁图。道家佛家皆有静坐,但是,道家注重身体的种种感觉;而佛家则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都是虚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视虚妄的现象,重视心性的了悟。什么是我们的心性呢?达摩祖师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吾人心不生时是什么样子呢?用意识去想就永远不能悟见,用眼睛去看也永远不能看到。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净妙心。

十七、才人之行多放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译文]

有才气的人行为多疏放而不受检束,应当以正直来收敛他。太过正直的人大多不知变通,应当以趣味使他的个性融通些。

[评语]

有才气的人言行往往疏阔,若能辅以正直,劝他踏实些,或言行约束些,天赋的才华,才能更见美好。否则,言行太过放肆,即使再有才能,也会招人忌恨。另外有些人则和前者相反,言行又因心思太过拘束而显得死板,既无法应付人生的多变性,也无法从生命中获得趣味。这种人,我们要使他的心变得活泼些,让他多去接触种种变化的事物。否则,他的生命便会显得枯燥而乏味。

十八、闻人善;闻人恶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译文]

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怀疑他的动机;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却十分相信,这是心中充满恨意和不平的人才会如此。

[评语]

一个人心中若是充满善念,即使听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会想或许传闻错误,或许其人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他真的做出愚昧错误的事来,也十分可悲,应使他快快觉悟自己所犯的错误。

反之,一个人如果对人充满了嫉妒、憎恨之情,骄慢自大,那么,他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只会怀疑和嫉妒;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倒是十分相信。这种人的心中只有恨意,而无生机。

郑板桥曾说:“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矣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的好处。”以何种心境面对世界,你就活在何种世界。

十九、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译文]

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够不与人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对于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拙笨的方法处理;虽然位居高明之处,却能善自韬晦;虽然处于动荡的环境,却要像处在平静的环境中一般,不可慌乱。

[评语]

所谓俗,是就心灵的层次而言;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俗不俗。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脸皮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却为自己的心而活;另一些人,却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种人活得比较可贵不凡,相信你我都明了。

所谓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损名誉的事。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能彻底实行的却不多。对于一些巧妙的事,我们要以愚拙的方法去做它,因为,巧妙的根本在于踏实,就好像飞得再高的鹰,要以地面为家一样;最巧妙的事情,往往是从最长久而笨拙的努力中产生的。此外,巧妙的事以拙笨为外表,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和返璞归真的现象。

身居高位的人,正是最容易招忌的人,因此,一个人要懂得自我保留。愈是得意之时,愈是要有谦逊和自我充实的智慧。“处动若静”,正是一种处变不惊的精神。这种身处变局而心不乱的镇静功夫,才能使我们化险为夷。所谓“以静制动”,正是这个道理。

二十、士君子尽心利济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译文]

一个有道德的人,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济人,使一国之内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需要他,这便是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和价值。

[评语]

安身立命之道,古圣先贤讲得非常多,讲到最后,无非是“利物济人”而已。现代人喜欢强调“毁灭”的恐惧,并为这可能来临的毁灭而怀疑生命的价值,因此,享乐主义大为盛行。其实,活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的价值并非想象,而是实践。

花儿向这个世界吐露芬芳,对花儿本身而言,那就够了。一切事物随时在变化,倘若为了害怕凋零,花儿便因此而拒绝开放,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会死亡,物会毁灭,所以就悲观堕落,同样是错误的。

二十一、读史要耐讹字

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译文]

读史书要忍受得了错误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间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桥;闲暇生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史书的天地中。

[评语]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史书而论,若不能忍受断简残篇和鲁鱼亥豕的现象;就很难从其中得到乐趣。

史书是可以考据而订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却不是经过某些人的努力,就能获得改善的。至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其趣即在“耐”字,否则就很无趣了。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若要天下皆无俗人,或必定要有美酒,一个人一生就没有多少快乐时光可言了。

二十二、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和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译文]

纵情于声色,还不如在洁净的书桌和明亮的窗前,让自己得到宁静的快乐。为荣华富贵而意念纷驰,哪里比得上登临名山,欣赏胜景来得真实呢?

[评语]

声色的刺激,往往短暂而易于消逝,而且,要付出很多代价。当我们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常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快乐。这时天地即在我心,平静而安祥,充满着喜悦。何妨让自己坐在净几明窗前静一静呢?

大部分人并不明了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他人盲目追求。世俗的轨范和错误的看法,常常使许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当我们登临高山,接触大自然的美景时,仿佛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回返自然!”如果,你曾仔细聆听,便会对眼前的追求感到怀疑。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追求并非真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东西。通过这层反省,也许会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

十三、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

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译文]

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既不生病,心中也无事牵挂,春天的鸟啼就是美妙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最美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能享受一刻的闲适乐趣,哪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乐呢?

[评语]

人的苦恼有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这两种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我们曾经看过身体有大病痛,却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过身体无病无痛,心灵却有沉疴之疾的人。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别处。若要外求,终不长久。

二十四、兴来醉倒落花前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译文]

兴致来的时候,在落花之前醉倒,天地就是我的棉被和枕头。放下机心,坐在大石上将一切忘怀,古今的一切纷扰,看来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暂。

[评语]

以天地为衾枕,这是何等无所至疑的胸怀?万事都像落花一般,无可执取,明白这一点,自然可以放下心机。心中无所执取,又何处不自在呢?

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今种种纷争,怎能抵得住时间的洪流?吾人的心机计较,真是可怜复可笑。何不坐在磐石,仰望天光云影,抛来心中俗念,以自己清净而最初的心眼,看这无尽的天地。

二十五、烦恼之场,何种不有

烦恼之场,何种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蝎蹈空花。

[译文]

世间有种种的烦恼,但是,以佛的智慧来观察,只不过像是蝎子攀附在虚幻的花上罢了!

[评语]

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因此,看见的只是自己触摸得到的时空,十分有限。因为有限,所以执着,产生许多欠缺的苦恼。但是,如果通过法眼观照自我和世界,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没有什么可得到的。

一切烦恼就像蝎子攀爬在虚幻的花上一样,蝎子对虚幻的花,能有什么伤害呢?禅宗二组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他的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使他的心静下来。达摩祖师教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真的,心在哪里呢?心都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有心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

小窗幽记的作者是谁

《小窗幽记》的作者是陈继儒。陈继儒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和画家,除了《小窗幽记》之外,还著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作品。

《小窗幽记》的作者

《小窗幽记》的作者是清朝文学家和画家陈继儒。陈继儒生于清朝嘉靖年间,在书画以及诗文等领域多有成就,其画风自然,具有萧疏的意态情趣。

陈继儒一生著述颇丰,除了《小窗幽记》之外,还有《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模世语》、《狂夫之言》等作品,其中以《小窗幽记》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小窗幽记》的内容有什么

《小窗幽记》全书一共有12卷,内容主要是陈继儒的修身格言,共有一千四百余条。《小窗幽记》一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内容从修身养性到从政处世之道一一概括了,强调人自身德行的修养。

《小窗幽记》文言文及赏析

1. 求《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

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33661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具体看

2. 小窗幽记的全文及注解

《小窗幽记》译文

集醒篇

一、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

二、澹泊之守,镇定之操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三、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

四、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乐我的心来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德使它通达。

六、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捡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恬静寡欲的人,必定为豪华奢侈的人所怀疑。谨慎而检点的人,必定被行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我们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后要怎么继续下去。

七、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八、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九、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3. 小窗幽记的原文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4. 《小窗幽记》的原文是什么

《小窗幽记》的原文是: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作者介绍: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征不起。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争相购写”。今存著作,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书籍介绍:

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5. 《小窗幽记自省成长》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

只担心自己的名字有人知道,其实只有涧边的小草知道;倘若问清雅之盟可以托付给谁,那就是沙滩上的闲鸥。山童都习得草木的性情,与仙鹤一起睡觉;奴仆领会歌咏之情,踩着韵律走来。关闭门户在家读书,绝对胜过入山修道;碰到人便对人讲经说法,根本比不上独坐静修,扪心自省。

小窗幽记 卷五 素

【原文】

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然宁饶①于味,而无饶于趣。

【注释】

①饶:丰饶,丰富。

【译文】

人结交朋友,不外乎“趣”、“味”这两个字,有的人以“趣”为重,有的人以“味”为重。但是宁可“味”丰饶一些,不可“趣”丰饶一些。

【原文】

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译文】

安守恬淡以养道,处境卑微以养德,去除嗔怒以养性,淡薄滋味以养气。

【原文】

吾本薄福人,宜①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厚德事。

【注释】

①宜:应该。

【译文】

我原本就是福气淡薄之人,应该做珍惜福分的事;我原本就是德行浅薄的人,应该多做积善厚德的事。

【原文】

只宜于着意处写意,不可向真景处点景。

【注释】

只应该在对着想象中的世界绘画写意,不可以对着真实的景色描画景色。

【原文】

只愁名字有人知,涧边幽草;若问清盟谁可托,沙上闲鸥。山童率草木之性,与鹤同眠;奚奴领歌咏之情,检韵①而至。闭户读书,绝胜入山修道;逢人说法②,全输③兀坐扪心。

【注释】

①检韵:和着韵律。

②说法:讲经论法。

③输:比不上。

6. 《幽窗小记》原文与解释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全书共分为12卷:卷一 集醒 卷二 集情 卷三 集峭 卷四 集灵 卷五 集素 卷六 集景 卷七 集韵 卷八 集奇 卷九 集绮 卷十 集豪 卷十一 集法 卷十二 集倩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而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人影响至深。

35

7. 求 卷一 集醒篇译文

《小窗幽记》赏析1 卷一 醒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①,集醒第一。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道,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小窗幽记全文及作者介绍见以上网址。

(写在前面的话:

《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在这三本书中,本人最喜欢《小窗幽记》,本来作为这样一本传世佳作,其文言文语言之优美远胜白话文,本无需画蛇添足翻译并赏析,但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聊做此画蛇添足之事,这个过程对本人来说无疑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乐事。

译文以意译为主。

译文:喝了中山人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当今世上的人们昏昏然追名逐利,没有一天不像在醉酒状态。追逐名誉和地位的人迷醉于朝廷,追逐利益的人迷醉于民间,有钱有势的人迷醉于妙声、美色、名车、宝马,而整个天下竟然成为在酒醉状态中昏迷不醒的天下了。从哪里可以得到一服清凉散,使人人能从酒醉昏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集“醒”为第一集。

注释:酲①:音,chéng;义,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的感觉。

赏析:《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为明陈继儒编辑,内容并非全部为其原作。

每一集中有百条以上的名句隽语,可以说字字珠玑,每一集之首以一字总领,如果把每一集中的每一隽语比作一串珠宝项链的话,那么这“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字,无疑就是十二颗璀璨耀眼的珠宝吊坠,而这排在第一的“醒”字无疑是最夺目的稀世之宝,像一颗明亮无比的巨钻,或者可以比作是夜空中众星拱卫的那一轮圆月,照亮了人们在暗夜中前行的道路。

为什么“集醒第一”呢?因为“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故“醒”最当紧,只有从对“名、利、声、色、车、马”的迷醉中醒来,才能使天下清醒、人人清醒,也只有醒来,人才能清醒地对待和体味“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另外十一字中的妙趣。而本书的作者陈继儒无疑是想使《小窗幽记》成为这一服“醒世”的“清凉散”。

陈继儒先生关于“醒”的这一段文字,像一位慧眼看世界的清醒智者,在讲堂上拍响了惊堂木(醒木),振聋发聩也,《小窗幽记》无数精彩画卷,就此依次展开,能从其中掬取一瓣心香,都足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快乐地生活。

因此,集醒第一。

8. 《幽窗小记》原文与解释

《幽窗小记》的原文: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

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6303737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幽窗小记》翻译: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

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

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 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

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

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

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 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乐趣。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幽窗小记》作者陈继儒,又名《醉古堂剑扫》。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

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

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今存著,除《幽窗小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写作背景: 《幽窗小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里面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相关文章

小窗幽记(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小窗幽记文言文 1. 小窗幽记自省成长文言文翻译 小窗幽记 卷五 素 【原文】 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有以趣胜者,有以味胜者...

祝福语大全 2025-02-05 阅读 评论0

泪雨滂沱(泪雨滂沱的近义词)

“泪眼滂沱”是什么意思? “泪眼滂沱”常比喻一个人的眼泪就像下雨一样流得很多,哭泣地厉害的样子。泪眼滂沱,读音: [ lèi yǎ...

祝福语大全 2025-02-05 阅读3 评论0

略胜一筹(略逊一筹是什么意思)

略胜一筹的拼音? 略胜一筹 拼音:lüè shèng yīchóu。释义:意指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出自《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出...

祝福语大全 2025-02-05 阅读3 评论0

团员心得体会(团员心得体会最新)

共青团员心得体会800字 共青团员心得体会800字【篇一:共青团员心得体会800字】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一学一做学习教育...

祝福语大全 2025-02-05 阅读3 评论0

青春寄语(青春寄语送给初中孩子)

团委青春寄语唯美短句 建团100周年,扬起青春的帆,作为青少年应继续在人生的海洋里驰骋,点亮青春的梦,在事业的高峰上攀登,释放青春...

祝福语大全 2025-02-04 阅读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