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
我在此整理了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一
煮酒论英雄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所讲述的一则故事。东汉 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 为防曹操谋害, 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 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 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 !"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 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 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 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 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 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 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 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 夫英雄 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 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 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 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 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 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 也不疑刘备了。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二
酒池肉林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 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 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 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 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 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
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三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 , 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 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 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 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 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 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 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 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 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 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 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 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 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 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 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四
以器具论罪是无厘头
三国时期,有一年大旱,粮食减产,蜀汉政府规定,酿酒事业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酿酒。一次,有关部门从一户人家中搜出酿酒的器具,就要将这家人治罪。器具的主人连称冤枉,说自己虽有器具但并未酿酒,也就不能说是触犯法律。邢吏把眼一瞪,有器具就是想酿酒,想酿酒就是犯罪,犯罪就要进监狱。这样,一个所谓的想酿酒的人被关起来,准备接受酿酒罪的处罚。
这件事并非邢吏有意为难百姓,法律对此规定不详,他们作为执法者要听从上级命令,否则,自己会落个执法不严的罪名。
大臣简雍听说了这件事,想到法律有些过于苛刻,有心为那个小民说情。但他需要一个突破口。
机会来了。有一天,简雍与刘备一起视察民情。路上,看到一名男子在街上走着,简雍对刘备说:“彼欲淫,何以不敷?”刘备看了看街上的男子,跟其他人没有区别啊,这简大人怎么说他是淫贼呢?再看简雍,一副严肃的表情,根本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于是,问简雍,“你怎么知道他是淫贼?”简雍依然严肃着回答:“他有器具,和想酿酒那人一样呗。”刘备哈哈大笑,让人把欲酿者放了。从此,家有酿酒器具而没有酿酒的人,与酿酒者在法律上不同等对待。
历史上有关酒的小故事五
阮孚与酒称兄道弟
阮孚是阮咸的儿子,阮籍的侄孙,也以嗜酒闻名于史。史载,此人身材矮小,头上没几根毛发,估计常戴一顶帽子。但他思维敏捷,言语诙谐,深得周文帝喜爱。有一次,周文帝想戏弄一下阮孚,叫人在屋里放了十瓶零一斛酒,每个上面都加了一顶帽子,想以此嘲笑阮孚秃顶,看他会是什么反映。估计周文帝闲来无事,想找人开心地了一下。
阮孚进得屋来,看到这些戴帽子的酒,看到皇帝揶揄的笑容,立刻明白了圣意,但御酒是好酒啊,要想办法让它们归到自己门下。阮孚手舞足蹈地说:“我这些兄弟怎么不懂礼貌,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偷偷地跑到王室家中,还面对面地坐着。你们应该早点跟我回家呀!”说完,抱着这些酒就走了。留下周文帝在那拍手大笑。这真是美酒美名同时赚,聪明自有聪明福。
关于酒的故事名称有哪些?
如下:
1、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
在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令项庄舞剑,欲刺杀刘邦。项伯急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刘邦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卫扩,刘邦得以脱险。这次宴会史称鸿门宴。
2、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里面有两个英雄人物,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一个寄人篱下,一味谦恭,装孬不折本,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
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双方都是赢家。
3、群英会
群英会是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指周瑜假装泄露机密,让奸细蒋干中计,以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反过来,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4、千叟宴
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皇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邻里、家庭等关系。
5、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也被视为宽和的典范。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与酒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与酒有关的故事有煮酒论英雄,长安酒会,箪醪劳师,温酒斩华雄等,酒之所兴,肇自远古。贪饮之辈,不胜枚数。酒之所好,广有其伦。操卮执觚,唯酒是务。
至如郦食其名称酒徒,欧阳修号曰醉翁。陶潜家贫,饮有不足之恨;孔融性介,命因酒禁而殒。刘伶滥饮,文为酒德之颂;李琎癫狂,官欲酒泉之封。竹林七贤,逞酒兴以论道;饮中八仙,因贪杯而显名。
鸿门宴的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
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
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与酒有关的故事是什么?
与酒有关的故事:
1、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一直不放心兵权旁落在自己功臣的手里,于是设下酒宴,在席中规劝功臣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进而不动声色地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虽然有兔死狗烹的意味,但相比于明太祖大杀功臣,已是较为宽和的典范。
2、酒圣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君,夏后氏相的儿子(另说黄帝时期人、东周人、汉代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3、酒不及乱
孔子性喜酒。东汉王允在《论衡》中说:“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晋代葛洪在《酒诫》中更称:“嗜酒无量,仲尼之能。”传说孔子曾前往拜会老子,并在老子经常喝酒的一家酒馆与弟子们欢饮达旦,次日醒来,所幸虽有醉意,但没有乱性失常,于是慨然叹曰:“美哉!唯酒无量,不及乱。”
4、壶酒兴国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三年后,勾践回到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只为报仇雪耻,兴国灭敌。他采取奖励生育的措施,生男孩者,奖二壶酒,一犬;生女子,奖二壶酒,一豚。“壶酒兴国”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经过十年休养生息,韬光养晦,越国在酒的滋润下人丁兴旺,粮库丰盈,兵精马壮,勾践发兵伐吴,“箪醪劳师”,一举灭了吴国,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5、汉武封坛
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六年),汉武帝遣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酱香酒的雏形——枸酱酒,口感醇正,回味悠长,非常喜欢。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特意绕道仁怀,取枸酱酒献于武帝,武帝饮后,盛赞“甘美之”,并赐玉印封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