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如下:
1、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2、齐王:即齐威王。
3、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4、修:长,这里指身高。
5、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6、昳丽:光艳美丽。
7、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8、窥镜:照镜子。
9、孰:谁,哪一个。
10、与:和……比。
赏析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昳丽:光艳美丽。
7、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7、窥镜:照镜子。
8、孰:谁,什么。
9、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私:动词,偏爱。
11、诚知:确实知道。
12、地:土地,疆域。
13、方:方圆。
14、宫妇:宫里的姬妾。
15、左右:身边的近臣。
16、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7、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注释如下:
(1)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什么。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14)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15)若:如。
(16)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17)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18)又:更。
(19)寝:躺着。
(20)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21)私:动词,偏爱。
(22)诚知:确实知道。
(23)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24)地:土地,疆域。
(25)方:方圆。
(26)宫妇:宫里的姬妾。
(27)左右:身边的近臣。
(28)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9)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0)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