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崎字的成语
带有崎字的成语 :嵚崎磊落、崎岖不平
嵚崎磊落 [qīn qí lěi luò] 生词本基本释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同“嵚崎历落”。
出 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嶔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
例 句~,轮囷多节,英绝之士,吾见亦寡哉! ◎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
近反义词近义词嵚崎历落 欹嵚历落
成语接龙落落寡合 合二为一 一知片解 解民倒悬 悬壶问世 世道人情情面难却 却金暮夜 夜行被绣 绣虎雕龙 龙头蛇尾 尾大不掉
_崎磊落是什么意思
嵚崎磊落是品格卓异出群的意思。
王冕七岁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读书三年,听从母亲的嘱咐,不得不辍学给隔壁秦老家放牛。偷空买几本旧书,就把牛拴了,在柳荫下看。
无师自通,在七泖湖畔,仿照湖裏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学画荷花,不到三个月,甚是了得,“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裏长的,又像才从湖裏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诸暨县头役翟买办听说王冕会画没骨花的,吩咐王冕画二十四幅题诗的花卉。
秉过知县时仁,时仁赏了二十四两银子,翟买办私吞一半,只给王冕十二两,取了花卉册页送去。时仁转手孝敬回乡暂住的内阁九卿危素,危素赞不绝口,认为王冕前途无量,叫时仁出面,约王冕来相会。
翟买办满口答应,下乡来邀王冕,谁知王冕不给面子,藉口一介农夫,不敢求见。翟买办逼急,王冕却说:“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子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无可奈何,回覆知县,说王冕抱病在家不能就见。
知县时仁怕翟买办吓着王冕,屈尊来邀,谁知王冕不识时务,躲避别处,不肯相见。过后,秦老抱怨王冕怠慢一县之主,王冕却说:“时知县依着危素的势要在这裏酷虐小民,无所不为。
这样的人,我为什麼要相与他?”王冕怕危素老羞变怒,计较报复,收拾行李远走他乡,来到山东济南府作画卖画求生。王冕不愿见官,不愿趋炎附势。
儒林外史中。高要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伽死了谁?引发了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
1、高要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
2、引发回民鸣锣罢市的事件。
3、说明了这些官吏就凭藉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性。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儒林外史》人物塑造的特点: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此时,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
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杂色的。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对后世的影响: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
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嵚崎磊落之士——王冕
都说人生富贵功名乃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利益,便舍着性命孜孜不倦地去求它,及至到手,便味同嚼蜡,自古至今,却几乎很少有看的破的!
王冕,元朝末年诸暨人。少时家贫,给隔壁秦老家放牛,时得些钱便买了旧书来看,又爱上作画,遂买了胭脂铅粉之类只画些无骨花卉。
他天资聪颖,不满二十岁便经史地理无一不通,画也满城皆知。但他性情恬淡高傲,不求官爵,不交朋友。
有官府之人相请,他也不以为意,抱病在家躲避纷扰,后又得见明高祖,一番隆中对,真知灼见使高祖对其另眼相看。待高祖定鼎应天,以参军之职相授之时,王冕已隐居会稽山中。
【读书与思考】《儒林外史》:嵚崎磊落的王冕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段摘自百度)
王冕是这部小说的楔子篇所提到的人物,作者的目的是“借名流隐括全文”,那么,这个名流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又想隐括什么呢?这些问题,在第一回中交代得很清楚。
王冕住在诸暨的一个小山村,元末明初人,七岁上死了父亲,母亲靠做针线活供他读书(王冕的母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方面她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供王冕读书;另一方面,在她临终前,嘱咐王冕不要去做官,说他性情高傲,恐弄出祸来。那个年代,能有这样远见的人是不多见的),10岁时,王冕因为家境实在困难,母亲无力供他读书,王冕便去隔壁秦老家,从此开始了放牛的生活。
王冕爱读书。放牛的前几个月,他将每日的点心钱省下来,攒得差不多了,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每天放牛的时候,坐在柳树荫下看书。王冕天资聪颖,不到二十岁,天文地理经书史略,无一不贯通。
王冕画画,那是自学成才。他用攒下的钱购买胭脂铅粉之类的画画用品(贫苦人家的孩子,攒的钱都用来买书,买画画用品,我们呢?)
王冕学的是画荷花,一开始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就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了。慢慢地开始有人买他的画,王冕的生活靠着画画渐渐宽裕起来,所以,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冕辞掉了放牛的工作,回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既有千里马,就会有伯乐。王冕的才气很快传到了一些达官显贵那里,于是,有人开始下帖请王冕,但是对于他们的邀请,王冕一概拒绝。当时有一个大官叫危素,对王冕的荷花甚是喜爱,想见王冕,派人去请,结果被王冕果断拒绝,并以段干木、泄柳的故事说明自己不去的决心,为此得罪了一方显贵。为了防止他们报复,王冕毅然外出躲避。
王冕的做法在现在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其他的不说,就看那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现场,不难想象现代人对名利的热衷。《好了歌》中说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的确如此啊,多少人为了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能够像王冕这样,不为富贵功名所动的,天下有几人?这也说明了王冕的不同寻常。
王冕的故事是本书的一个楔子,作者将一个正面人物的放在本书的开头,对王冕的赞赏不言而喻。王冕虽然与后面的人物没有关系,但并非没有联系,王冕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作者崇尚的一些观点。
王冕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他有才华,而且不慕名利,他将与接下来出场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