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
《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解读道德经心得 总结 ,欢迎大家参阅。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 教育 的 文章 ,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 儿童 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2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 反思 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反而只是认为他是平常人。每当认为自我无所不能的时候,总是自我面临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了,道德经里说的弱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一个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我的认识、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须限度的。正是因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认识、思考、本事,所以对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认真去对待,因为这么有限的我必须要尽全力才能够把人和事处理好。在每一次的处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闪光点,我没有遇到过的。
2.谦虚与好奇。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确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万物是经过我们人的观察,记录,整理构成了文字记载的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3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 文化 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 方法 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4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解读道德经心得总结5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 职场 。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 思维方式 的短板,刚 毕业 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由走之旁加首字组成,首字上面的两点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又是汉字拼音方案的第三声,代表秋实、成熟,首字中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短竖代表运化,下面的目字代表看得见的”有形”。走之旁的一点代表主神、元神。一点在古代汉字中读“主”。走之旁中的“了”字代表休眠,下面的一捺代表复苏、扩张。道是指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元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同时,“首”字又代表万物之灵、万众之头领。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道”也是无形化有形、有形化无形的过程。
“可”:由丁+口组成,丁本意是劳力者,这里引申为实践,口原意是劳心者,这里引申为理论。
“道可道”的大概意思是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部。
“非”是指跨越三界,穿越三世。“非”同时又指穿越坤地。
“常”:上面的三点分别代表无形的阴阳二气和元神,脱宝盖头表示无形和有形的分界线,下面的“吊”代表悬挂着的日月星辰。悬挂着的日月星辰虽然各行其道,但也有例外,产生碰撞等。
“非常道”的意思大概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推演其三界或者三世之外的普遍现象。“非常道”的另一层含义大概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被表象迷惑。
“名”:由月+口组成,月主要是行星(如地球等),口是指口实,“名”的整体意思是物质运动留下的轨迹与口实。
名可名,非常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物质在常态下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和命名,并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
“无”:三横代表天地人,四竖代表生养老死阶段,四点底灬代表火(指太阳),“无”是指曾经被火焚烧殆尽了的隐藏起来的浓缩的三才。“无”字中的一撇代表先天。“无”并不是指什么空,它只是一粒种子,因为无光而看不见罢了。“无”是指经历过了的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与其儿子之间的关系,它为“无中生有”提供了空间。无中生有的概率远远大于无中生有。
“天”:在甲骨文中,由像个人字、又像个大字上面加个圆组成,代表太阳。
“地”:由土+也组成,也在古代文字中,像个女性的生殖器官,地指土生万物。
“始”:女子登台,指生养的载体。
“有”:上面是个×,代表爻动、运动,下面是个月,代表行星(如地球等),有本意是指运化中产生了行星。“有名万物之母”:本意是运化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常无”:让元神常住于无中。
“常有”:让元神常住于“有”中。
“观”(观):隹(鸟)+双眼+见,本意是鸟瞰。观太阳系要把主神跳出太阳系,观银河系,要把思维跳出银河系之外,观是指看全局。
“徼”:双人旁在甲骨文中表示“行”,指运行,白指白光、太阳。“方”是指方向、方位。反文旁代表反复。“徼”的本意是指天地万物源自于一道白光而归于一道白光。”常有欲以观其徼”,一指行星反复围绕太阳运行;二指太阳系或者其他恒星系源自于恒星光,最终也灭亡于恒星光中。
“玄”:古代汉字就是两个圈圈加一个重点,这个重点是强调,它落在先天八卦的离卦也即太阳位置,“玄”本意指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
“妙”:少女,指生。
“门”:有无之隔,阴阳之界,生死之隔。
《道德经》形而上版第一章整体解读:道是无形的阴阳二气运化成有形的物质世界的过程,主神随之而来,包围其中。“道”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形的阶段(运筹帷幄的阶段),第二是运化的阶段(斗争与争夺的阶段),第三是有形的阶段(现状)。万物之灵或者通过理论、或者通过实践、也或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对道的三个阶段的局部认知或者全局。通过对常态下的物质的运化规律推演其三才之外的普遍现象。三才指天地人。万物之灵通过理论与实践对物质运化的轨迹、规律进行命名或者描述,推演其三世之外的普遍规律。三世指前世、今世和来世。“无”是指被火(太阳)焚烧殆尽了的隐藏着的已经寿终正寝的浓缩的三才。它就像一粒种子,因为无光,只是看不见罢了。“无”是孕育天地的摇篮;“有”是运动中产生的行星(如地球等)“月”是表达行星围绕恒星光运转而留下的痕迹,它是产生万物的母体。如果把元神神游,常住于“无”中,就会观察有形世界的产生的过程;如果让元神神游,常住于运动着的天地之中,就会觉知天地万物运化的归宿。“无”是无和有的共同的源头与场地,“无”和“有”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是同一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无形的阶段和有形的阶段);是类似于种子与其生长的植物的关系。“玄”就是先天转后天,后天返先天。就像一个旋转的圆,无(背面)有(正面)轮换,阴阳角色互换。万物在旋转中产生。宇宙众生产生的秘诀就在此。
你是怎样解读《道德经》的?
道德经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第一、道教解读道德经,第二、道家解读道德经。人们常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其实是错误的。道教解读侧重于自我的修行,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的解读偏重于政治,国家的治理,也就是权谋之术。我认为道教是汉代才出现的,所以老子的本意就是权谋手段,毕竟道德经是黄老学说的经典,何谓黄老?权谋手段上位者学说是矣。权谋并不是阴谋,道德经所讲权谋都是阳谋,各方皆为利来,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学会用利益来调动各方,最重要的是知得失懂进退。
道德经解读: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43章,它的原文如下:
【 原文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今译 】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能够做得到的。
【 我读经典 】
水是最柔不过的东西,却能穿山透地。老子曰:“柔弱胜刚强”,“有为”的措施乃是刚强的表现,是在上者所应戒惕的。
古话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意是说,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平民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必定跟着风的方向倒。因此,高明的领导者都知道,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
《论语》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意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若领导者自身品行不端正,说一套做一套,任何言语都将显得苍白无力。“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携手创造和谐安定的生活。
(以上内容属于“我读《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