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沫与白杨的关系
杨沫,1914年9月25日出生于北京。当时,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杨。六年后的1920年,她的一个姐姐出生了。而这个原名杨的妹妹,就是日后成为大明星的白杨。
杨沫和杨树林都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他们的父亲杨振华原本是清末举人。他也有理想和抱负,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新华大学。然而,学校的发展并不顺利。虽然也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最后还是败下阵来。在晚年,杨振华非常沮丧,他独自离开了,没有考虑他的妻子和孩子。
所以杨沫和白杨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并不稳定。因为父母感情不和谐,他们这些女儿们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反而感到孤独。我想这应该是杨沫和白杨早早离家独自旅行的原因吧。
杨沫14岁离家,独自一人考入北京西郊西山温泉女子中学,在那里接触了文学,为日后成为作家奠定了基础。1931年,16岁的杨沫被母亲逼迫嫁给一名军官。杨沫解决不了,又溜了。杨沫来到河北香河,在那里做小学老师,认识了一个北大的学生。他们彼此相爱,住在一起。
1932年,杨沫的妹妹柏杨虽然只有12岁,但因为不堪忍受家庭的腐朽而离家出走,于是考上了上海联华电影公司在北京开办的演员训练班,从此开始了演艺生涯。
杨沫祖籍是哪里的?
杨沫(1914—1995),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因为家庭原因而较早走上社会,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并曾在北京大学旁听。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妇女、宣传等工作和《晋察冀日报》编辑、文艺增刊主编等。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
杨沫的人物简介
杨沫(1914.9月25日~1995.12月11日),女,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
原籍湖南湘阴(今湖南省汨罗市古仑乡 )。 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力作《青春之歌》自1958年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累计发行500万册,已有10多种文字的译本,并被拍摄成同名影片,曾影响几代青年。以后她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由她本人整理出版的近300万字的7卷本《杨沫文集》收录了她大部分作品。
杨沫曾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从1989年起至逝世前任北京市文联主席。
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14年8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
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
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谁?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杨沫,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1914年8月25日,出生于北京。1928年至1931年,在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求学。
1950年7月,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杨沫的创作特色
杨沫深受鲁迅小说的影响,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从小处落墨,以小见大,用一件很小的事情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虽然杨沫写的是黑暗的社会以及人物的悲惨命运,但人们仍然能从中看到一丝曙光。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