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译文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论语原文译文。
论语原文译文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论语原文译文2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论语原文译文3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卓尔:高大的样子。末:没有。由: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论语原文译文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抑:只不过是。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论语原文译文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论语原文译文6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论语原文译文7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论语原文译文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yin乱的行为。
(2)说:音yu,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论语原文译文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论语原文译文1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则也是讲的学习方法。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这则讲的学习态度。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这则讲的是教导方法。
叔孙武叔的简介
叔孙武叔(生卒年待考):姬姓,叔孙氏,名州仇,谥号曰“武”,称叔孙州仇,史称叔孙武叔。东周时期诸侯国鲁国司马,三桓之一,叔孙成子之子,其父病逝后即位。是孔子的敌人之一。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到肩膀高,人们都能看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还很少呢。他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记载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人。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
【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孔子因材施教。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局之下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把握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之所以可取,是由于熟能生巧所致。但是要把握大局,就需要超脱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君子着眼不停留在可观的小事小情上。西方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正好可以解释子夏的这句话。君子所为应该在大事上,这正是君子不为小道的原因。子夏是孔子后世传承和阐释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子夏所言“小道”我以为也是相对而言,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就是“小道”,正如有人说专业技能不是大学的全部一样,放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无疑是“小道”,所以覃彪喜告诫大学生“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这才是大学!就目前的世界的多元文化来看,各家各持己说,都有很深的见地,不可以拘泥一家之说,一旦拘泥一家就会走入迷信。孔子可能早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圣人无常师。大学之大,也就在能识其大,而不是拘泥细枝末节。
【原文】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都不忘记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生命成长就是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的过程,有积累就必须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做到“无忘”需要以理解所学为前提。对世界的新奇并弄懂其所以然,这就是生命的成长和进步。“好学”源于新奇。
【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不断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提问,认真思考,‘仁’就在这其中啊。”
【解读】复旦大学把子夏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句话已经作为校训,来警示学生要不断的追求仁德。当初的校领导可谓用心良苦。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圣王之道。”
【解读】百工成事,君子成道。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成事有可观之处,不过就是小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原文】19.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一般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
【解读】这是通常人的心理状态,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则勿惮改。对待过错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做人的境界之别。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的形象应由三种不同的表现:远远地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讲话,严厉不苟。”
【解读】说的是领导者只有善于自我控制,才能在被管理者心目中树立起完美的形象。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所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取得老百姓信任后才去让他们做事;没有取得老百姓信任就让他们做事,老百姓就会以为君子是虐待他们;取得信任后才能去规劝,没有取得信任去规劝就会被人认为是在诽谤他。”
【解读】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子夏看透了人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任是多么重要,今人却不懂的这一点。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话说得多么中肯。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读】大德与小德之别,非有大局观不能认识到。大德者逾闲在小德者那里就成了非议的把柄,所以大德者在小节上也应该尽力不授人以柄。小德者无法理解这个道理。《鸿门宴》中的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与子夏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从洒水扫地、迎送宾客、应对进退开始学习,是可以的,不过这是细枝末节。教育的根本却没有,怎么办?”子夏听说后说:“唉,子游的话错了。做君子的学问,哪一项先传授,哪一项后教给呢?就好像花草树木,要区别对待。追求做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有始有终、本末兼顾的教育学生,只有圣人能做到啊。”
【解读】这是子游与子夏传孔子之道时对教育的不同认识。探讨的是教育的起点问题,我以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从日常生活小事起,一点一点的培养习惯很重要。林格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子夏的教育正是从此入手。儒家“洒扫应对进退”之说与佛家“行住坐卧”体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儒佛两家都看到了教育的开端自形而下的具体的事物始这一点。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担任官职有余力就要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很轻松的时候就应该去担任官职。”
【解读】子夏说的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说的是作领导的如果工作有余闲的精力和时间,做事比较从容的时候,就应该抽出时间多读书。读书学习比较从容自己的时候就要到实践中去锻炼,以便验证所学。遗憾的是后世的人只功利地记得“学而优则仕”,却忘记了“仕而优则学”。今天的领导读书的有几人?工作从容、读书从容的人又有几何?
【原文】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服丧能够尽到悲哀之情就够了。”
【解读】凡事都有度,服丧也不能例外。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学友子张的做法很是难能可贵,但是还没有到到仁的境界。”
【解读】子游对子张的评价。《朱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dàn)之意。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却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解读】看来子张很难与同学相处。
【原文】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人没有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如果有也一定是为双亲居丧的时候。”
【解读】情至深处的时候自然会“自致”,人群中相比之下只有子女与双亲的感情至深,所以曾子才会这样说。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的都能做到;他那不变动父亲的臣下与父亲的政策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解读】孟庄子之孝,不改父道与父之故旧。
【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孙氏让阳肤做司法官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统治阶级失去道义,老百姓对统治阶级已经离心离德很久了。你如果弄清百姓犯罪的真情,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自以为明察而沾沾自喜。”
【解读】阳肤,相传是曾子的弟子。曾子告诫弟子对待犯人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心。
【原文】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不利的位置,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推到身上来。”
【解读】我所想到的使君子要长行善道,自强不息。要常常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切莫失足而致众归其恶。佛家有“五怖畏”,其中之一就是恶名,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
【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谁都能看见;改正过错,人人都敬仰。”
【解读】圣人、君子也会犯错误,贵在能改过。与“小人之过必文”互对。
【原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掉,而是流传在人间。贤能的人能知道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知道细枝末节,到处都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解读】孔子是集大成者,圣人无常师。孔子除了向文献书本学习,还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见贤思齐,所以无常师。
【原文】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膀那样高,能看见屋子里有多好。老师的墙高有无数丈,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入,就很难看到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太少了。叔孙武叔那样说,不是很自然吗?”
【解读】子贡之贤,不仅在于他对老师的那份情感。老师离世后,众弟子独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虽然他甚至自己算不上是老师最好的学生,但老师却永远是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子贡之贤,还在于他至死维护自己的老师,传播自己老师的学说。
【原文】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以诋毁的。别人的贤德,就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孔子的贤德,就如同日月,是无法逾越的。有人虽然想自绝,又怎么能伤害日月呢?这样做就更多见他不自量力。”
【解读】从子贡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老师的忠诚爱戴。更能看出子贡的灵活、机智和智慧。这样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师生关系,纵然是北大清华的学子,也该愧对子贡。
【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仲尼怎么会比你强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愚蠢和不明智,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没有人能赶得上,就如同天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能治理一个国家,就能做到所谓有所树立就能立得住,有所引导就能使老百姓跟着走,有所安抚就能使远人来归,有所号召就能得到响应,他在世的时候就誉满天下,他死的时候举国哀恸,谁能赶得上他呢?”
【解读】陈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与子贡同为孔门弟子,陈子禽小孔子40岁,子贡小孔子32岁。于此,可以看出同出一个师门的学生之间的差别。自此,我们也能看出子贡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能坚定地维护老师的形象和尊严。做到如此,没有师生的心心相印是很难做到的。有学生如此,做老师的也就了无遗憾了。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翻译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的意思是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的光辉,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露出他的不自量而已。
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思想为人类带来了光明,是不可超越的,诽谤者自己拒绝日月的光辉,是他的肤浅和无知,丝毫无损于日月,只能显露出他的不自量力。
出自《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论语·子张》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叔孙武叔毁仲尼....赏析
【赏析】:
这一章,表明子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亲身受到过孔子的长期熏陶,是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确切的比喻和心理感受的。
丘陵之高,何可比日月之高之明!
非子贡无以出此语。
非儒学之传人,不会有子贡之思子贡之言,不会有子贡之以日月之比而赞孔子也。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没有用的啊!仲尼不可诋毁啊。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啊,还可超越啊;仲尼,(是)太阳月亮啊,无可去超越的呀。有人即使要自绝于日月,又怎么能损伤到日月呢?只见到他的不自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