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的《沉默让我们令人不快,说话使我们变得可笑》有段这么写:“每个人都被历史传唤过,作为被告,或是受害人。历史将他们释放后,没有一个依旧完好。”
赫塔米勒的散文集《国王鞠躬 国王杀人》里有五篇文章,每篇的篇名都像一句诗:《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沉默让我们令人不快,说话使我们变得可笑》、《一次触摸,两次释放》、《生命是灯笼里的一个屁》,有意思吧?
赫塔米勒的《红花与棍子》里摘取一段:“独裁统治下的国家,民众很多时间都是在开会中打发掉的……或许所有独裁统治社会都是一样。所有真实的东西,每个人特有的气息和细微动作全部消失殆尽。我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可以互换的角色,他们离开自我,为了功成名就,走进政治角色的机械动作中。”
熟悉吧?那我就不废话了。
赫塔米勒三部曲值得看吗
赫塔米勒三部曲值得看。这套书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罗马尼亚三部曲。可以看出来此书的含金量,值得一看。
德国著名作家有哪些?
1、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HertaMüller,1953-),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国。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目前她的大多数作品已在中国大陆出版。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3、海泽
海泽,全名为保罗·海泽,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
1847年至18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
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5、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因里希·海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塔·米勒
下午茶之赫塔•米勒《怪兽》
诗,抑或怪兽
——读赫塔•米勒《怪兽》
王居明
尼采说,一切知识都是错误。这似乎为怀疑给出了怀疑的理由或者依据。当然,人类的怀疑自人类诞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怀疑促使人对真相或真理的探寻,明辨所谓的是与非。所以怀疑,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苏格拉底说,没有验证的生活算不上什么生活。这专注于认识的实验或验证的批判态度,是可敬的。无论尼采还是苏格拉底,他们清楚地看到社会强大的绑架或社会对人的诱惑和贿赂,从而完成社会的治理和个人意志的强加!在中国诗词里,张养浩似乎看的更为透彻或者无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近似绝望的认知, 把社会的本质,揭示的似乎更为彻底!
赫塔•米勒的这首《怪兽》,初次看到题目就有点新鲜感。因为它不同于当下的标题党,也不同于烂而平庸的诗题。《怪兽》这样的诗题,无疑有几分刁钻。那么,我们自己心中的怪兽是什么样子呢?这,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怪兽是隐喻的或者说是暗示的。因为怪兽的存在,绝对要比发现它的人要早,只是没有被确切的认识和命名罢了。那么对怪兽,也就无从谈论驯服和掌控了。面对怪兽,也只能是惊恐和无奈地被怪兽掌控现场的局面!“我不可能把那头怪兽杀死”,显然怪兽的庞大或强大,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它的一缕飘忽的眼神/就足以让我死于非命”。这头怪兽的庞大和凶残,而“我”更像一只蚂蚁!显然,这头怪兽是独专的,唯心的意识下,我的死,被“它的一缕飘忽的眼神”左右!把独裁刻画的入木三分!“它让我半夜歌唱/我怎敢拖到天明”这种绝对的服从,难到不是生命为了活着的无奈和愤怒吗?!这种绝对性的服从,为独裁的恐怖给出了切身的佐证!面对怪兽,人的扭曲,更接近训练有素的机器!《怪兽》,没有玄妙的诗技,以客观的叙述完成怪兽的勾勒!
《怪兽》,以怀疑的目光发现这独裁的怪物!在这种发现下,完成现实的认知,以个人的经验或者生存的现实经验,完成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扭曲的批判!从而完成了对真相的确认或对真理的确信!《怪兽》的书写是清醒的。不同于今天诗坛上的那些传道士!更不同那些笨伯,处于某种刊发权利,把自认的所谓诗宣称为好诗!在全民教育的今天,人人皆是诗人,不是诗歌的门槛降低,而是那些笨伯有意模糊了诗的个性辨认度。从而使诗歌作品千篇一律!每一首诗题下,写上谁的名字都可以,以致于没性可谈,如同太监!其次就是对诗完成个人浅淡的情感消解或消极释放,完成诗的写作。这样的诗,只是披着诗的外衣的诗盲!
诗,先圣造字时,就已暗下神语。诗,寺前言。寺,远古时代为祭坛。祭坛上要说的话,必须来自内心最为要紧言说的话语。显然,诗不是说给人听!说给人听的诗,就不是诗!既然诗是说给极少的神听,那么平庸的大众,懂与不懂已不重要。给神的话语,平庸民众的批判,对神来说,是荒诞和庸俗浮浅!那些玩小机灵的作品,也只不过是一场把戏而矣!古往今来,唯有人类的认知,也就是思想都完完全全的留了下来!因此上说,艺术或文学作品,拼的是创作者的个体思想的认知度,不是笨伯们无聊的惬意!
诗,在今天是山头林立,未死立碑!所谓的诗人,都精心于诗歌史工作者的工作。宣称之下,文本确是一踏糊涂!这种诗歌史上的悲哀,诗歌,能不是速生速死的产物?这种诗歌泡沫化的繁荣,只是在造就追名逐利的诗歌投机高手!惊讶的是,在全民教育的今天,诗歌堕落到我不得不问一声什么是诗歌。诗,抑或怪兽!我们只是在社会的诱惑或打压或贿赂下,把诗出卖!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而不是把自己的灵魂高高托起!
2018.1.10.
附:
怪兽
赫塔•米勒
我不可能把那头怪兽杀死
它的一缕飘忽的眼神
就足以让我死于非命
它让我半夜唱歌
我怎敢拖到天明
(王韬 译)
赫塔•米勒,德语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小镇农民家庭。现居柏林,持德国国籍。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赫塔·米勒都写过哪些作品?
代表作:《低地》《沉重的探戈》、《护照》、《心兽》、《单腿旅行》等。
赫塔·米勒,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国。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目前她的大多数作品已在中国大陆出版。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年表
《低地》(Niederungen)——布加勒斯特(Bukarest):Kriterion出版,1982; 柏林:Rotbuch出版,1984
《暴虐的探戈》(Drückender Tango),故事集——布加勒斯特:Kriterion出版社,1984;汉堡(Hamburg):Europäische出版,1996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Der Mensch ist ein groβer Fasan auf der Welt),小说,柏林,Rotbuch出版社,1986年
《赤足二月》(Barfüβiger Februar),散文集——柏林:Rotbuch出版社,1987《单腿旅行》(Reisende auf einem Bein)——柏林:Rotbuch出版社,1989
《镜中恶魔》(Der Teufel sitzt im Spiegel)——柏林:Rotbuch出版社,1991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äger):小说——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1992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Eine warme Kartoffel ist ein warmes Bett)——汉堡(Hamburg):Europäische出版,1992
《卫兵拿起了他的梳子》(Der Wächter nimmt seinen Kamm : vom Weggehen und Ausscheren)——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1993
《心兽》(Herztier),小说——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1994
《饥饿与丝绸》(Hunger und Seide),散文,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1995
《圈套》(In der Falle)——哥廷根:Wallstein出版,1996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Heute wär ich mir lieber nicht begegnet)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1997
《一个外来人的视角,或着:人生只是灯笼下的一个屁》(Der fremde Blick oder Das Leben ist ein Furz in der Laterne)哥廷根:Wallstein出版,1999
《活在头饰中的夫人》(Im Haarknoten wohnt eine Dame)——汉堡,赖恩贝克:Rowohlt出版,2000
《故土,如我所言》(Heimat ist das, was gesprochen wird)——布里斯卡斯特尔:Gollenstein出版,2001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慕尼黑:Hanser出版,2003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慕尼黑:Hanser出版,2005
《呼吸秋千》(Atemschaukel),小说——慕尼黑:Hanser出版,2009
英语写作:
《通行证》(The Passport),Martin Chalmers译,原著为《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伦敦:Serpent's Tail出版,1989
《绿梅树的土地》,Michael Hofmann译,原著为《心兽》——纽约:Metropolitan Books出版,1996《单腿旅行》,Valentina Glajar 与André Lefevere合译,原著为《单腿旅行》——埃文斯顿: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出版,1998
《最低点》,Sieglinde Lug译,原著为《低地》——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出版,1999《约会》,Michael Hulse, Philip Boehm译,原著《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纽约:Metropolitan Books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