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推荐|大学看完这几个类型的经典书目就足够了
文|林七尘
前言:看书,我向来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选择一本好书将它读懂读透,胜过你读了一百本的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看书的方面要有所选择,因为你需要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将自己大学期间看的书做了一下归纳和分类,选出我认为的精华,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价值。
NO.1健康生活篇:《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始终相信, 拥有了健康的生命才拥有了一切的可能 。 二十岁的年纪,在年龄上来说正值青春年少,但是对于你的身体器官来说,已经一步一步进入老化的阶段,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调整,很有可能会遗憾终生。 我们应该适当地看一下关于健康生活方面的书籍,在此我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
该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学家杨秉辉先生。书籍的三分之二讲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容,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平衡心理、常见病防治等百姓关心的话题和必备的知识。三分之一讲解的是健康生活方式向防癌及保肝方面的伸延。结构上分健康生活方式、防癌、保肝三篇。每篇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一小节基本上独立成文,时间有限的读者可以选择阅读,相信“开卷有益”。
NO.2精神世界篇:《乌合之众》
虽说我们是一个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但是我们是一个整体之中的个体,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很多时候你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周边的人喜欢宋仲基你也会去喜欢,有人说这件衣服好看你就会去多看几眼,那么,你就应该去看看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乌合之众》。
虽然它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乌合之众》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NO.3为人处世篇:《我不是教你诈》
初入大学的我们涉世未深,有时候自己无意中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惹得别人恼火了都不知道。 好心的人会告诉你错在哪里,但是问题的根源出自于自己,对症下药很重要。总不能稀里糊涂地过了四年大学之后进入社会还傻乎乎地吧?
《我不是教你诈》的作者是刘墉,一共有四册,包括:
《我不是教你诈1:现代社会处世篇》 :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事。免得你被卖了,还在帮人数钞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精练达即文章。 这本书就是教你:怎么洞明世事,如何练达人情。它不是“厚黑学”,而是“成功术”。
《我不是教你诈2:工商社会处世篇》: 这一篇,写的就是“人”。 既然是人,就有着许多纠缠不清的“善恶情怀”。既然是人,就自私自利,总有把好东西往家里拿,把好吃的往孩子嘴里塞的本性。 当有一天吃亏的时候,你会心平气和地想,除了“他”不对,是不是也怪自己认人不清。甚至反省:“我”过去有没有做过同样的坏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想想,既然人性有它的缺失,是不是能找出一种方法,使这些乱跑的“人性的车子”,走上正轨。
《我不是教你诈3:现代处世篇》 :这里的故事都经过策划,包括了政治、商业、黑白两道以及一般人际关系的题材,你可能发现一串故事,由“办公室开始,最后却带到夫妻朋友;或是由一个装潢工人开始,最后却谈到政治家。表面看起来,虽然比前两篇更深、更辣,但是想想,它不是也更平安、更温厚吗?经历年月的酒,不再辛辣、不再有浮面“果香”,但是更醇美、更蕴藉、更醉人。经历风霜的人,不再尖刻、不再有表面的油滑,但是更圆融、更开阔、更亲切。大诈之诈,仿佛不诈,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许多问题,如同疾病,在怪别人传染的同时,也得怪自己。你得的病,说不定大部分都因为你自己吃坏了、做错了。所以, 当你骂别人使诈的时候,先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在你怪别人“多心”的时候,先该想想是不是自己“不小心”。
《我不是教你诈4:政治商业处事篇》 :什么是官商勾结·什么是交叉背书;什么是新闻炒作·什么是引君入瓮;什么是夹带偷渡·什么是贴身缠斗;什么是杀鸡儆猴·什么是人海战术;如果你不幸遭遇,你应该如何应付。
NO.4人生定位篇:《人生目标清单》
大学生就是一个成年人,除了年龄上的增长,心智也要一步一步地走上成熟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人生目标清单》这本书,适合成年的你仔细阅读,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它是由著名作家卡洛琳·米勒和心理学家迈克尔·弗里奇博士编写的。他们通过简单易懂、循序渐进的方法向你展示:为什么人生目标清单能够创造快乐和成功;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在生活的16个方面制订最适合你的、对你最有益的人生目标清单;目标实现需要具备哪些重要的品质;社交圈是如何促进或阻碍你人生目标的实现,等等。
此外, 米勒和弗里奇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有趣的练习表格,有助于你准确找到目标,顺利实现目标。而且《人生目标清单》中每个章节还包含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提示以及建议。
NO.5个人爱好篇:白落梅散文集
有些书是必须要看的,因为可以促进你的成长,有些书是根据你的个人兴趣爱好而决定看不看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比较喜欢有温度的文字,带着淡淡的文艺,淡淡的小清新。我很喜欢白落梅,她的字里行间都是那样的温暖和优雅,无论是书本的题目还是书本的内容,都能让你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参透某些困扰你已久的问题。每次看完她的书都能够给我很多的启发。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本我看过的。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该书主要讲述了才女张爱玲的一生,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书中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亦禅亦诗,亦诗亦禅,不尽禅韵,不了诗缘。闲暇的时刻泡一杯清茶,就着暖暖的阳光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点点滴滴,能够让你有所得有所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时间很短,天涯很远。人生的终点,不是在山水踏尽时,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当你真的放下,纵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风,自在安宁。很清淡的一本书,却让你明白,穷尽一生,你不过是在追求岁月静好的那一世安稳。
后记:愿你在万千书册当中选择到适合你的那一本,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精选书籍推荐|不可不读的十本书
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我读过的许多本书中,只有这10本让我有推荐欲望。它们最大的魅力在于百读不厌、有趣生动,不轻易表露深意,看完又能让你拥有力量,推你前进!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一、《活着》
读完后,我有一种众人皆醉俺独醒的飘渺快感。
曾经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人为什么要活着?现在,这书告诉了我答案: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不说别的,此书绝对是好书,因为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成长。看完这本书,我不再思索活着的意义,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同时,在主角福贵的那个战乱年代,能够活着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我庆幸自己活在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没有轰鸣。
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了3遍,如果你处在挫折、难以摆脱命运的境遇,有空去看这本书准没错。
因为它有个特点:今天看和明天看,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老人与海》
推荐这本书我只有一个理由:它纯粹而不简单。
有句话评语说得好:看起来朴素简明的文字,需要经过真正风浪的心才能体会其中的奥义。
故事中的老人竭尽全力证实自己,不信命运给他贴上标签。等他钓到大鱼的时候,肉早已被鲨鱼吃光,只留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但是他已精疲力尽……以此结尾,不禁让我思索:老人此生,是否会感到满足呢?
这个结尾仿佛无解,给了我无尽的思考和遐想,就比如望向大海的无边无际,足够让我畅想一生。
作者贴近生活而深刻的描写,跟普通的故事命运安排背后连在一起,反映了命运的真相——生命的孤独感和任何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的逃避行为最终的无意义斗争。
《老人与海》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喜欢猜想的同学们,这本非常适合你。
三、《百年孤独》
这是本百年难遇的好书,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用了庞大遥远的虚构世界来讲述眼前的现实。
肯定会有看过的人说,这本书很难啃。的确,我足足看了两遍,才真正看懂。
但并不是因为它难以理解,而是它背后藏着很多令人难以捉摸的深意。也正是它的这个特点,当我读不懂它的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思考,再回去看一遍,加深我的理解。
读书在于理解深意,收获认知,《百年孤独》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书里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点,都可能是一个引子,有特殊的含义。
提醒大家,卷首有句话贯穿全书:“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这句话是全书的主题,为的是更深刻的描写布恩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反映现实。
书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好像近在眼前。我只能说:“人们会沉醉在这曲折离奇的故事里,享受孤独,并且把它想象得恰到好处。”
四、《人生的智慧》
书里有句话:“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这句话时刻点醒着我的一生,叔本华先生真正地写出了“人生的智慧”。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在低落时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哲学的角度充分告诉我:该如何尽量避免、减轻痛苦的活着。不仅如此,叔本华先生还说过:“这本书,我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它读起来没有难度,利于大家去理解。
看此书的时候,我感觉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好像就是专门为我定制,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现状,还能看到未来。不信的同学可以先看上一遍,看完后你会发现,对同类型的书突然提不起兴趣。
总之,《人生的智慧》值得一看,它那特殊的魔力会告诉你:看的过程,思想就像从地面一下飘到了天空,让你享受其中。
五、《苏菲的世界》
没看过讲故事的哲学史书吧?
光是书名就容易引起大家的联想:苏菲是谁?她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那是个有故事、哲学和未知连于一体的世界。
书的逻辑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放学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在某个导师的指引下,去探寻各位哲学大师秘密的故事。
看起来简单,但这本书有个神奇的地方:只要你去读,一不小心你就会走进乔斯坦·贾德精心设计的哲学陷阱,并困在其中。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设计竟然运用了心理学,把我一步又一步地带进它的哲学漩涡,幸好我反其道而行,先去学习了心理学,再来看这本书时,故事主线就变清晰了。
如果你真的怕看不懂这本书,不用怕,我建议可以先去看看心理学,把作者的用意理解透再来学习,这样书里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今天我把这份心理学,放在了我的公众号拾书小少年里,相信我,看完后你对故事主线不仅更清晰,阅读水平还会有明显提高。
反正我太爱这种写法了,用普通的文学方式把哲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重点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深得读者认可,读起来完全没有哲学书的晦涩难懂。
看下面的书之前,我先剧透一句话: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六、《我们仨》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杨绛先生在晚年痛失爱女与丈夫,一个人在世上孤独地又活了20多年。她将沉痛的悲伤之情,融入全书讲述着昔日家庭的种种回忆。
其中我最欣赏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钱钟书被拐进古驿道,女儿圆圆住院,“我”每天白天奔波于船头探望丈夫,夜里又梦见女儿住院的情景。古驿道设有许多客栈,却十分奇怪,不能问,不能走没路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在那日日月月的醉生梦死中,“我”逐渐明白了离别的意味。
全书将生之脆弱,死之迷茫,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与思念,死者对生者的不舍与生死间瞬息万变相结合,引发了我们对生死的思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们应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一点一滴的悲欢离合,不枉此生。
七、《白鹿原》
一句话形容:它谱写了一首大气磅礴的民族史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前两年看了同名电视剧《白鹿原》,才买了这本小说,只能说实在经典。
我认为一部成功作品,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白鹿原》做到了。
在这本书里,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都有作为“人”真实的一面,这在很多小说里是难以见到的。
现在我觉得,《白鹿原》的成功在于它思想和艺术的融合,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部笑中带泪的社会悲剧。我读完此书好几年,回想起来还意犹未尽。
八、《平凡的世界》
如果说《白鹿原》在讲别人,那《平凡的世界》就是在讲自己。
里面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少年时经历的苦难,是人生一笔丰厚的财富”。它站在普通人的身份向我展现这个世界,就像读的不是别人的故事,读的是自己。
这部作品用生命和鲜血展现了平凡的人活在平凡的世界,却遭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批评,可能是现在的人宁愿去看明星的美好生活,也不愿意去关注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了。
我从中明白了:生活的困境,正视它才能过得舒服,才会有意义。只有正视人间的苦难,不畏惧的生活下去,才有活着的价值。
非常感谢这本小说,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给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改变了我对生命的态度:虽然活在平凡的世界,也要活出不平凡的自我。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探寻的过程,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很多人总会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陷入迷茫,不要把这个过程忽视,它可能就是你实现人生进阶的转折点,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这里,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凡而又不平凡,也希望你们可以用你的小手点个赞,让答主的用心也就没有白费,这样就减少了一样悲剧的发生。大家去品味此书过后,味道如何,记得回来告诉我。
九、《围城》
《围城》这本书虽老,但不同年龄去读依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记得高中时看这本书,看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读不懂,没有读下去的欲望。现在经历了一些生活的苦难和磨砺,再次拿起这本书时,便读到了书中的讽刺和无奈。
钱钟书先生把人生比作一座围城,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得到后却又想摆脱,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之所以能从放弃到喜爱,是因为它教会了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该如何取舍,不管是“围城外的人”和“围城里的人”,终究逃不过围城的束缚。
如果你对生活不明不白,这本书将是你最好的选择,它会给你指引正确的方向,让你明明白白的过好这一生。
十、《三体》
最后一本,绝对硬核。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小说,我猜大家看到书名的时候,内心就激动起来了。
要说我看完整整3部后的感受,那只有一个字:“爽”。当我看完,会有种“可怕”的感觉:如果我突然望向天空,看到的不是星空,是整个宇宙星河,会不自觉想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
正是这样的魅力所在,让我深爱不已。作者不仅是试图将自己的作品试着进行自我超越,更重要的是试图给出一些达到“科幻”这个词的内涵尝试。从作者刘慈欣的情怀和态度来说,野心实属太大。
其实,科幻小说在国内很少见,《三体》算是开创了一种科幻的新纪元,总之,如果你还没看过《三体》,推荐去看一遍,你一定会被它里面的科幻元素所震撼!
说完上面这十本我最庆幸读过的书,肯定少不了书单啦,为此我特意整理了300本评价高且实力推荐的书单集合,里面总有一本是你感兴趣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按需选择,点赞取走)
但是,再好的书摆在眼前,也要去读才有收获,再好的知识,也要去争取才能得到。拾书小少年建议大家,学会找书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去理解书中的含义。
我从《月亮与六便士》中悟出一句话,送给大家:书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天空,诱惑就像满地的六便士,最终要看你向往的是遥远的天空,还是近在矩尺、俯首折腰就能捡到的六便士?
看过这些书的给自己双击点个赞,没看过的来个点赞与喜欢,我相信,你的赞和喜欢,将是给自己下决心看书最好的鼓励。
最后,感激每一个愿意看我文章的小伙伴,希望跟你认识下,我是拾书小少年,一个出身普通,但仍拼劲全力,不屈服不叫苦不低头地向人生目标进发的追梦青年。
书单推荐||成长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五本书!
最近有收到小伙伴的提议,让推荐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书单。而我以前写了一篇, 《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 ,因为内容有重合,于是我回顾了整个阅读时光,列出了以下五本书单,它们在我当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则直接影响了我的成长轨迹!
一、自我意识的萌芽: 《 平凡的世界 》
高一的时候,班上很好的朋友,借给我一本书,书名是《平凡的世界》。那晚我看到凌晨3点,仍然不舍得放下它去睡觉。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小说,也特别庆幸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此后,我看了三遍《平凡的世界》,虽然是长篇,每一次都忍不住想要重温。《人生》看了两遍,还将路遥的短篇全部看完,虽然故事情节有很多雷同之处,但是来来回回看很多遍,仍然爱不释手。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都是游走在三四十名之间,后来看到少平的经历,才明白人活着是需要自己为自己去奋斗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也间接的帮我赢得了高考这场战役。
看《平凡的世界》之前,我是一直沉浸在电视的世界里。 看这本书之后,我直接跟电视说拜拜,转而投身阅读的怀抱,并深爱至今!
此后,在大学期间,看了三百多本书,工作之后,忙碌的生活中,仍然保持平均每月8本的阅读量。如果超过三天不看书,我会感觉莫名的焦虑与不安, 阅读是直接与我的幸福指数相连接的。而这些最初的起源,都是因为《平凡的世界》。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哲学启蒙读物,浅显易懂,是阅读哲学的入门书。我是大二的时候看到的这本书,当时对于哲学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层面。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东西方的哲学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哲学理念。当介绍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时,傅佩荣在书中起了一个小标题: “存在,就是选择做自己的可能性”。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带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乖,要听话。从来没人告诉自己,要去做你自己。这句话在此后的日子里,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存在就是选择做自己的可能性”。 是的,我要去做自己,一个真实不隐藏的自己。
从那之后,我坚定的选择了逃课。大学里的课,未必每一节课都值得去听,对于并不优质的课,我会直接逃课。 但是我并不是为了不学习而逃课,相反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才选择去逃课。
大二之后,逃课成为我的常态,我逃课泡图书馆,逃课去蹭课。 很庆幸泡图书馆的日子,让我得以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关于逃课去蹭课,我一般会逃掉本专业可有可无的课,然后去听中文系最优秀的老师的课。
同时那几位我经常去蹭课的老师,她们的人格也一直不断的影响着我,直到现在,也会影响我今后的生活。因为喜欢她们的课,也建立了一种亦师亦友的感情,这份感情值得一辈子去铭记。
三、旅行的意义: 卢梭《忏悔录》
每个人的心底都曾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促使我旅行的动机,并不是向往诗和远方,而是因为一本书——卢梭的《忏悔录》,真本书是属于卢梭的个人自传,这跟旅行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这本书中,卢梭青年时的经历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少年时的卢梭认为: “ 无论怎样的封官荫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世上再没有什么比年少时的四处游历来的更为珍贵的了。 ” 那一刻,看到这段话之后,我就怔住了。
于是那天上完外国文学课,我就一个人买了一张去衡山的火车票。并且在当晚徒步爬到了山顶的祝融峰。从那次旅行之后,我就爱上了徒步,骑车,爱上了一个人的旅行。
卢梭在十六岁时,逃离日内瓦去流浪。一路上,他当过学徒、杂役、流浪歌手,为接下来的旅行赚取路费。赚完路费,他就开始出发去山林中徒步。他在书中写到:“ 年少时 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 ”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没有太过强烈的旅行的欲望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总是会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去溜一圈。无论是短途的徒步、骑行,还是滇西南和川藏线的说走就走。身边的好友说我是个浪子,殊不知,我成为浪子的根源,是因为卢梭的《忏悔录》。
四、人是需要自救的:徐晓《半生为人》
《半生为人》是徐晓回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所著的书,这本书中有她和丈夫周郿英之间相识、相知、相惜、以及永别,这样一种爱和伤痛让我感动;她和赵一凡之间亦师亦友的感情让我神往,同时,她和一起创办《今天》杂志的一帮好友:北岛、史铁生等人之间的友情,让人钦佩。
徐晓有在书中提及自己的经历: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最迷惘的,我不知道我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 急于改变,又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能不能改变,变成什么;充满了激情,却对前景没有明确的想法。
这样一段话,直接戳到了我的神经末梢,这说的不正是当时的我吗?有太深刻太强烈的共鸣,毕业那段时间,这是我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看到这一段话,仿佛此刻正有个最懂我的伙伴,在陪伴着我一起体验这种不安和迷惘。
徐晓在书中说,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
是的,你是自己的结果,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在我大四那段最困顿的时光,徐晓将我彻底的拯救了出来,我是自己的牢笼和困兽,明白了这一点,尽管各种思绪与情感仍然是会左冲右突,但是我已经学着去接纳这样一种存在。
五、内省与自我觉察: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名心理医生,而这本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经典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身性格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心理层面出现的不安和困惑。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抛下以前对心理问题产生的偏见。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或者觉得心理有病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 直到我接触到心理学才懂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创伤,我们的情绪之所以波动是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极大的关系。这需要我们与自己进行对话,进行内在的探索。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这种理解和包容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你刻意去体会和寻找。 而那个最应该被包容和理解的人,首先就是你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内在。
hello菜菜:
以上这五本书,是过去成长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top5,相信在以后阅读生活中会不断出现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生命不息,阅读不止。成长是一条漫长的路,而我相信自己会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相信在你的阅读时光里,也会有对你产生一定影响的书,欢迎留言,咱们一起交流和讨论。
有什么好看的书籍可以推荐
读书,并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但是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好看的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好看的书籍
1.《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作者:三毛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 故事 》,由12篇精彩动人的 散文 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这套书中的书信分册更是让读者们了解到了一个更加亲近可爱的三毛。
2.《朱生豪 情书 》作者:朱生豪
本书将全部书信分成1933年到1934年、1935年暑期以前、1935年暑期以后、1936年暑期以前、1936年暑期以后到1937年五部分,以及附录“1943年春一封未寄出的信”。这些都是朱生豪先生为宋清如小姐写的情书,字里行间透着愚笨又率真的可爱,不卖弄文字,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真挚之情。
3.《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作者:王小波
“我和你分别以后才明白,原来我对你受恋的过程全是在分别中完成的,就是说,每一次见面后,人给我的印象都使我,在余下的日子里用我这愚笨的头脑里可能想到的一切称呼,来呼唤你。”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就去读他写的信吧。而不得不承认,王小波是我浅薄的阅读经历里,把书信写得最真挚纯粹的人了。
4.《最美的决定》作者:(美)怀特(White,E.B.)
《E.B.怀特书信集》是作家迄今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他显然从未尝试过为成年人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书信带给我们小说所无法给予的东西:生活的日常细节,它所呈现的那些令人疲惫厌倦的责任和礼仪,那似乎无休止的生计维持(尽管它终有尽头),那些奔波劳作中日积月累的或被遗忘或被怀恋的时光.
5.《雅舍情书》作者:梁实秋
《雅舍情书》收录了梁实秋写给韩菁清的120封情书,始于1974年12月2日,止于1975年3月25日。梁实秋与韩菁清的相识与相恋是一段天作奇缘。两人远隔重洋,仍每天书信不断。在前后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梁实秋共写了120多封情书,用他的爱与生命激情,写就了一部人间最温柔的艺术作品,我们将之汇编为《雅舍情书》,以飨读者。
经典好看的书籍
1.《魔鬼家书》
[英]C.S.路易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
《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信》)是一本纯粹想象出来的通信集。
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瘟木鬼”。私酷鬼是瘟木鬼的叔叔。两个鬼以书信的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疮疤”。不过,尽管两个鬼表面上惺惺作态,其实暗地里也是尔虞我诈,都渴望最终能够“吞噬”对方。
书中,C.S.路易斯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用魔鬼的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的挖苦,让人在捧腹后亦不禁去反省内心,透视自己意识中真实的动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2.《马丁·路德研究原始文献选编:路德书信集(1507-1519)》
黄保罗(Paulos Huang)、刘新利 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黄保罗、刘新利编译的《马丁·路德研究原始文献选编:路德书信集(1507-1519)》所收集的是马丁·路德于1507年4月22日在爱尔富特做修士时所写的《致约翰·布劳恩》到1519年12月31日在维滕贝格所写的《致格奥尔格·施帕拉廷》之间的49封书信。
本书末尾附录两篇论文:一篇是黄保罗的《马丁·路德论服从俗世权力的限度问题》,是其研究路德政教关系的论文之一;另一篇是刘新利教授的《马丁·路德早期的宗教改革理论与社会动乱》,主题也与政教关系有关。
这些书信是理解路德生平、宗教改革和神学思想的重要史料,因为其私密性特征而具有更加特殊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早年为奥古斯丁会修士,1512年获维滕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圣经教授。1517年,在维滕堡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的赎罪券,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倡导因信称义,创立基督新教,影响了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社会和____会的历史;他翻译的路德圣经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奠定了现代德语的基础。主要著作有《加拉太书注释》、《九十五条论纲》、《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路德三檄文》、《桌边谈话录》和《路德书信集》等等。
如需阅读更多马丁·路德的著作,可读《“____历代名著集成”系列:路德选集》。
希望更多认识马丁·路德的生平,请读罗伦·培登的《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和詹姆斯·基特尔森的《改教家路德》。
好看热门的书籍
《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给那些压力山大又不得其法的年轻人的奋斗指南!
《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是沐丞首本 职场 突破手记,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从一个职场小白晋升到世界500强公司高管,如今用亲身经历,一一解答职场疑问,不经意间帮助你打通职场上升之门,从根本上引导你如何面对职场生活。
★这也是一部直面职场人痛点的诚意之作。
“你努力,但是不用心;别把精力放在收效甚微的地方;总是很忙,可能是 方法 不对。”这些观点直指核心问题,一针见血解开职场困惑,帮迷茫的年轻人找到职场晋升的途径。
★俞敏洪、卢思浩、张小娴都推崇的生存理念。
你不努力,永远不会有人对你公平,只有努力了,有了资源,有了话语权以后,你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机会。
★简书CEO林立、财鱼管家联合创始人韩冰重磅推荐。
内容提要
为什么海投简历却没有回音?屡屡受邀 面试 成为面霸,为何得不到Offer?实习期间看似非常努力,何故不能被留用?工作几年为何还在原地踏步?想要辞职跳槽又不知该如何作出选择? 职场最需要的是什么?精英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 经验 ,以及团队管理、用人招聘心得,结合各种实际案例故事,将上述这些职场中的种种疑问一一解答。文字亲和平实,如朋友间拉家常般,内容涉及眼界、定位、人际、个人 职业规划 与成长等方面,不经意间已帮助你打通职场上升之门,从根本上引导你如何面对职场生活,应对激烈的职场竞争。一本写给“压力山大”却无所适从的人、辛苦奋斗在职场急需提升的年轻白领及前路茫茫即将迈 入职 场的学生的职场指南书。
作者简介
沐丞,资深设计总监、首席用户体验架构师,曾在世界500强公司担任设计师、设计主管和产品经理等职位,著有设计、产品相关专利20余篇。从事设计开发、团队管理、人员招聘十一年,资深职场人士一枚。
多篇热文被LinkedIn、猎聘、清华南都、新海归精英联盟等众多大号和各类公众号平台转载。现为简书签约作者、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家、随手记论坛理财专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培训师、投投金融特邀理财达人。
章节试读
这个理论如果不深入思考会觉得非常正确。以个人为例,在高考中,如果你是一个偏科的人,可能因为一门学科成绩不理想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了;以组织为例,我们经常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某个绩效差的人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所以,这个理论似乎要我们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而组织上则要让差绩效的员工提升,这样组织绩效才能整体提升。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或者说现在这个时代这样做真的合理吗?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短板,我们如果都把精力放到弥补短板上,那么又如何有时间去将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团队中的人本身就是形形色色,如果管理者过度关注绩效差的人,期望通过这些差员工的提升来使整个组织的绩效增长,而忽略优秀员工,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我们来看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屠呦呦,这名让人尊敬的科学家,她的长板就是做科学研究,通过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做实验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更造福了千万人类。但她是一个完整的木桶吗?作为一个“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说话耿直,不善交际,多次申请院士都未能当选。可是如果屠呦呦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木桶,就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学外语,考博士,写论文,见风使舵,左右逢源。那么谁来沉浸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地开展枯燥的科学实验呢?我们的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三有”的完整木桶,还是一个拯救疾苦人类但是有短板的科学家?答案不言而喻,类似的人还有袁隆平,甚至爱因斯坦据说是一个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其实其他领域里类似的个体比比皆是,作家韩寒连高中都没 毕业 ,乔布斯吃迷幻药、爱对人冷嘲热讽,马云长得难看、成绩差,金星变性、毒舌……但是这些人都是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使自己的长板尽可能的长,就算还有短板,那又怎么样?丝毫不妨碍别人的成功。相反的,如果刻意去花精力弥补自己的短板,那么也就可能造成自己的长板没同行长,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圆桶了。现在有很多大学要自主招生,都是要招那种“特长生”,你 文章 写得好,你奥赛得奖了,你有发明创造,尽管你的 文化 课成绩不那么好也可以保送上好大学。还有那些艺考的学生,长得好、会表演,文化成绩不高也没关系。当然,前提是你的长板足够长。就像有部比较早的美国喜剧电影《律政俏佳人》里的情节一样,女主角凭借着自己的一个有趣的申请视频,就获得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的0ffer。那些着急弥补自己短板的普通人很多,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长板不够长,或者根本没有跟其他人相比明显胜出的长板,所以木桶定律或许适合这样的人,因为补短板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多少提高了一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生活中,你求职、工作、谈婚论嫁、 人际交往 这些反而是你的长板更让你有优势,长板足够长,别人就会慢慢忽视你的短板了。如果你的短板总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通常是你自认为的长板不够长。对于团队,我也是相同的观点,与其花精力让短板员工提升绩效,不如多鼓励长板员工创造更好的绩效。短板员工的绩效提升了100%,可能还不如长板员工绩效提升的1%。而且人是复杂的,团队中的成员能力、性格也是不同的,有时候可能是互补的。如果按照前面所说每个人就是一个木桶,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那么团队可不是一个个木桶简单的组合。如何让所有的木桶装更多的水才是团队管理的要点。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个不善言辞的技术大牛跟一个善于沟通的产品经理;一个经验丰富但是有遇到职业天花板的导师跟一个刚走出校门但是头脑灵活有想法和干劲的新员工。这样的配合可能让两个本身都有短板的木桶“嵌”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封的“酒桶”,从而装更多的水。
专业点评
《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是沐丞首本职场突破手记,他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从一个职场小白晋升到世界500强公司高管,如今用亲身经历,一一解答职场疑问,不经意间帮助你打通职场上升之门,从根本上引导你如何面对职场生活。
猜你喜欢:
1. 必读好书推荐
2. 2017书单推荐好书榜
3. 世界十大名著书籍排行前十名
4. 2017励志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5. 2017十大好书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