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论语里仁是什么意思)

admin 2023-01-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论语中关于仁的句子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5、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8、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0、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1、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6、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9、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0、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1、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3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液。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8、子曰:有教无类。

2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3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7、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8、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48、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9、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5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2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3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34、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3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句子

1、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见义不为,无勇也。

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2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6、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7、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0、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3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6、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8、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3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40、朝闻道,夕死可矣。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4、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4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4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9、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0、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2、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55、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5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7、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5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5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0、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6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6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7、巧言令色,鲜矣仁。

6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7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5、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76、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7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7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7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0、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2、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8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8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7、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9、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90、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9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9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96、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97、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98、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的“仁”的概念有三个含义,一是仁政,二是仁德,三是仁心。

仁政指执政者的施政理念,重点强调对民众的心态;仁德指士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仁心是前两者形成的本源。

当然,这三个概念不是竭然分开的,而是融通的——要施行仁政,当然要求施政者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就是仁德;而要修成仁德,必先有仁心。孔子认为,一个士人的远大理想就是执政,施行仁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具备仁德的品质,而前提是个人必须有一颗爱人之心。

论语中的“仁”字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述而》

2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泰伯》

2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子罕》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颜渊》

3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子路》

37、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宪问》

40、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卫灵公》

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阳货》

5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5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子张》

5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7、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论语尧曰》

58、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59、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里仁》所有的解释

4.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

③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4.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4.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4【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解析二

4.5【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4.6【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4.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8【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浅见】

儒学乃大众哲学,积极行世之显学。若朝闻道,夕即死,则为个体修道,反类道家精神矣。朝闻道,吸收容纳于心,至夕则另变其人也。闻道之后,精神振奋,概叹过往皆虚度,过去之我可亡矣。隋唐之后,佛家教义中国化,多受儒家影响。若从佛家最高教义反推此章,则闻乃使之闻。若朝即令大众群体闻道,则夕死亦无憾矣。

4.9【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4.10【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②莫:疏远、冷淡。

③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解析三

4.11【原文】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注释】

①怀:思念。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念乡土,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浅见】

历来注家之释相仿,曰:君子常思德,小人常思乡;君子思刑以治国,小人思小惠而利家。故而皆鄙小人而高君子。然细读之,此章之君子非孔子常言之君子。孔子常言之君子,当怀礼归仁,此与法家之大别,此章又如何怀刑?且怀土,人之常情,儒家向未反对之,又如何称为小人。故此章之君子非真君子也,乃处上位之士大夫之流也;小人亦非真小人,平常百姓也。上位者以德为本,则百姓‘知耻且格’,即安于本心,安于故土也;上位者若常思严刑峻法,则百姓‘免而无耻’,而心怀利矣。可参为政篇细品。

4.12【原文】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释】

①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②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4.13【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释】

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②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4.14【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4.15【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4.16【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诵。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4.17【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4.18【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解析四

4.19【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释】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尚有阐义。

【浅见】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时。子女于此时,当孝敬父母于身前,单寄赡养之费,则如豢养也,又岂可谓孝?若必游于远方,则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或谓父母在,即只要父母在,子女便不得出游,此解不通也。古时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士人年轻时多游历,以增见识,乃正途也。若一生随父母左右,终死乡里,又能有何作为,亦非儒家入世之思想。或又谓此章在今日已无意也,则吾不知何人能出此语也!

4.20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

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21【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释】

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评析】

这里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

4.22【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4.23【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4.24【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26【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②斯:就。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相关文章

什么是西风颂?

西风颂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西风颂是一种由人声和乐...

经典美文 2024-04-06 阅读6 评论0

什么是治疗高血压最好的药?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是指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

经典美文 2024-04-06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