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故事
村上春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他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
他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他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他时常陷入沉思:
“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
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老化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他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
结论: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春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公里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那是1996年6月23日,他报名参加了在日本北海道佐吕间湖畔举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全程100公里。
清晨5点,他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
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间的路程。他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
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他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
这时他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
此时的他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他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功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他。
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他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
这时,他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
他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他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
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他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他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
村上春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人生也是如此。
村上春树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市伏见区,日本当代作家 。
1975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1979年,凭借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后入围第83届芥川奖。1982年,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出版单行本,并获第4届野间文艺新人奖。1985年,凭借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至2009年发行逾1000万册,该书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出现了所谓的“村上春树现象” 。
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舞!舞!舞!》。1996年,凭借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获得第47届读卖文学奖。1999年,凭借纪实文学《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获第2届桑原武夫文学奖。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2006年,获得捷克设立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同年,凭借短篇小说《盲柳与睡美人》获得爱尔兰第2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07年,获得第1届早稻田大学坪内逍遥文学奖;同年,发行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2009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同年,《1Q84》第一部与第二部印行,发行量达到200万册。2010年,发行第三部《1Q84》 。2011年,获得西班牙卡塔洛尼亚国际奖。2013年,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印行 。2015年,获得安徒生文学奖 。2017年,推出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
日语学习推荐苏州东经日语!
村上春树为什么受人推崇?
日本作家之中,写美的大成者是川端康成,写反战的高手是大江健三郎,写情色的极致之笔是渡边淳一,写推理的大家是东野圭吾。
在日本文学界这样一群高水准、出类拔萃的作家之中,村上春树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虽然他多年陪跑诺奖,却没能最终获奖,但他仍然是日本,乃至亚洲、世界文学界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
有人说村上春树的走红,无非是当今世界强调个人价值、反对集体主义、走向多元化的思潮所折射出的一个现象。甚至有人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本身,并不足以支撑他在世界上的名声。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作品风靡世界的作家,除了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他身上应该有更多值得尊重的特质。
~ 1 ~
原生家庭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见区。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以及目前村上美幸两人都是国语教师。
村上春树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个妹妹。村上春树出生不久,他的家就迁至兵库县西宫市夙川。
村上春树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中提到:“我生在关西长在关西,父亲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亲村上美幸是船场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说是百分之百的关西种。“受家庭熏陶,村上春树非常喜欢读书。
在村上春树杂文集《无比复杂的心绪》的中,他还提到:我的父亲去年以90岁高龄去世了。他是名退休的教师,兼一名业余的僧人。当他在京都学校毕业后,他被征选进了军队,派送至中国。我作为战后的一代,每天清晨早饭之前都会看到他在我家那个小小的佛坛前虔诚地念经、久久地晨诵。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告诉我他在为那些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祈祷,不论己方还是对方。看着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感觉到一片死亡的阴影在他的上方盘旋。
日本的和尚跟中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不仅能够娶妻生子,还能经营寺院,而且寺院能当家产,并由孩子继承。村上千秋在年轻的时候跑到京都念大学,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很不幸地被派往中国战场参加了战争。这期间他经历过什么现在已经无从得知。村上千秋先生在战后回国,去了西宫市的一所甲阳学院任教,教授国语,并与一个船厂家的女儿结婚。1949年,在他31岁的时候,生下了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家里的独生子,他们家算是书香门第,因为村上千秋和他的夫人比较热爱日本文学,并且都从事过日本俳句相关的研究。所以,村上从小就有一个受熏陶的文学环境。
~ 2 ~
成长经历
村上春树出生的年代,是日本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之为“团块世代”的一批人。团块世代狭义是指1947年至1949年间日本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群,广义则指昭和20年代出生的人群,这个世代的人们为了改善生活而默默地辛勤劳动,紧密地聚在一起,支撑著日本社会和经济。
村上春树对个人标签从来并无喜好,然而对“顽固的个人主义者”这个标签,他却十分喜爱。 “顽固的、绝对的个人主义者”,这一标签之于村上,既不是批判也不是客观描述,也就是说,他是在觉醒的意识下主动地选择了这一姿态。
村上春树的个人主义者立场不是在和社会的冲撞较量之中得出的切身经验,而是从一开始,就冰冷而直观地存在于他的意识之内。
原生家庭对村上春树而言不太亲近、冷淡、不贴心。一个人即和他的父母关系不够亲密,身边又没有可以称得上是知心朋友的对象,那么就只能一个人读书、听歌、低着头自己和自己玩,这种心情在中国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想必也非常熟悉。
1955年4月,村上春树入读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身为国语教师的父亲有意识培养村上春树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他却始终未能入道,相反对西方文学却情有独钟。
1961年4月,村上春树在芦屋市立精道初级中学校读中学。虽然村上春树从小热爱阅读,但却不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进入中学后,他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师的打。处于心理叛逆期的村上春树那时候固执的坚持“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
读高中后村上春树的逆反心理更严重,整日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俨然一副“不良问题少年”的姿态。在这段时间里,村上春树也疯狂地迷上了爵士乐,常常饿着肚子将午餐钱省下来买唱片,他对爵士乐的痴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由于不专心功课,不喜爱学校的教育。第一年考大学,村上春树落榜了。1967年18岁的村上春树听从父母劝告,复读再考,这期间他经常去芦屋图书馆温习功课。
1968年4月,村上春树如愿以偿的来到了东京,成功入读了日本高等学府早稻田大学,并进入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
在他初入学的那几年,正值日本学生运动的高潮期,所以村上春树也没有正正经经的上过几门课。他每天在学校的资料室里,就是不停的看剧本、看电影。学生运动风潮稍弱,村上春树就搬去了新宿取,从此基本不怎么去学校,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活,其余时间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乐酒吧里,通过这些活动不断的增加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还未满22岁的村上春树,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高桥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决定厮守终生。1971年,村上春树决定休学与阳子注册结婚。结婚后,他们开始面临养家的问题?从不肯循规蹈矩的村上春树,从没有把去公司里做一个打工仔列入自己的赚钱首选,又因为极其爱好爵士音乐,于是小夫妻两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馆打工。
同时打几份工的夫妇两,在1974年,村上春树25岁那年,在国分寺开了爵士乐酒吧。开店资金500万日元,250万为夫妇打零工存款,其余由银行贷款。开店的初期,村上春树和妻子两人过着惨淡经营、努力还债的日子。在最艰难的时候,房间里用不起暖气,他们就盖着自己的全部衣服、抱着猫睡觉。
村上春树快要30岁的时候,把酒吧搬到了市区的中心地段,那时候他们的债务也差不多还清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虽然吃了很多苦头,但对村上春树来说,也是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如果日子就这样走下去,村上春树可能就成为一个一辈子经营者小酒吧、闲时看书听音乐的普通人。可是,就在3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命运不期而至。村上春树被神宫球场上那一声清脆的击球声敲醒,开启了写小说的大门。
从此以后,村上春树每晚酒吧生意结束后,就把厨房的餐桌收拾干净,伏案写作、挥笔不止。当他把第一篇小说《且听风吟》写完,寄给出版社之后,早就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谁知,一年后的一个春日的早晨,村上春树接到了编辑的电话,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进入了小说新人奖的最后一轮。在他迷迷糊糊和妻子出门散步的路上,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鸽子之后,掌心的体温,似乎预示着他此次的一击即中,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作家之路。
后来在村上春树的《身为职业小说家》一书中,村上春树坦言,当时他连小说的副本都 没有,当时如果没获奖,这篇小说可能就永远消失了,而他自己可能也不会再写小说了。
6月,《且听风吟》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7月,《且听风吟》由讲谈社印行。
~ 3 ~
情感婚姻
村上春树和太太高桥阳子是从大学就开始交往,进而又开始了同居生活的。不过在那个年代,同居是让人觉得很有压力,又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于是他们在学生时期选择了早早结婚。
太太高桥阳子,对村上春树来说,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他工作上的伙伴。村上春树说“我可以离开我的编辑,但不能离开我的妻子。”他的太太常常负责为他校对原稿,同时也是村上春树心灵上的强力支柱。
村上春树一开始将作品《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拿给阳子看时,阳子对他说“写得很差,给我重写!”
阳子的性格跟村上春树不同,她是位有话直说,很外向女性。村上春树表示,在跟太太有争执时,他采取的态度是避免吵架,而太太则是属于正面交锋的人。于是,为了吵架后能和好,村上春树总结了一个秘诀,就是不断的道歉。他还说“这个从小就要教,让孩子养成习惯”,
虽然村上春树的太太听上去个性强势,但她也会夸赞村上春树。比如她会说“像你这样没有自卑感的人还真罕见。因为你真的有够厚脸皮的呢”之类。太太这种绝妙的评论,在村上春树听来,虽然另类,但是很大的鼓励。
很多书迷听了村上春树和他太太的趣事后,也变成了他太太的粉丝。
对村上春树来说,他的人生不能没有太太。虽然夫妻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不过正因为双方都拥有着对方所没有的特质,所以才能激发村上春树更多的创作观点。
小说初稿完成,要开始进入检查和修改的阶段了,这时村上春树的做法是“我写好的长篇小说,往往都让妻子先看一遍。因为编辑经常被调离岗位,妻子是不会调任它职的。”在村上春树看来,优先听取妻子的意见,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因为彼此相当地熟悉,所以批评者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法与意图,而作者也能更容易从批评者的感受中发现作品真正存在的问题。“我们彼此间会形成一种‘观测定点’。因为相处多年,所以大概能领会其中的微妙含义‘这个人有此感想,其实是这么个意思,来源于这个地方’。”此外,“给妻子看稿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刚写完一个长篇小说,正处于满脑子热血的状态,一听到批评的话,不免怒上心头,还会感情用事,甚至可能发生激烈的争吵。编辑毕竟是外人,不能恶语相加,因此这方面可以说是家人的有利之处。”
对于妻子提出的意见,村上春树也都会认真思考,“她的批评,有些让我觉得‘的确如此’‘说不定还真是这样’。有时候要花上几天才能达成这样的认识。也有些让我觉得不对,岂有此理,还是我的想法才对。不过我的独门规则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但不一定是按照别人提意见的方式修改,有时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我甚至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往意见相反的方向修改。
村上春树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如果你足够富有,你最好不要关心你有多少钱。金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时间和自由。我不知道我一年赚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交多少税,我不想去思考这些。
村上春树有个会计管理帐目,而妻子则负责管理他的帐户。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妻子。结婚四十多年了,他们彼此当对方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天。
当村上春树有时需要对作品的严厉批评时,妻子那些尖刻的意见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说
,如果我的编辑这样说的话,我会疯的。我可以离开我的编辑,但是不能离开我的妻子。
~ 4 ~
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
村上春树总是描写个体的故事,至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方面,村上春树则露骨地表达了漠不关心,因而村上春树的故事里其实既没有真正的剧情,也没有真正的、具有独特人格的人物,所有的人都是道具,而剧情则需要人与人之间作为“个体与个体”的交流。
村上春树的故事始终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是一片森林、一片沙漠、一个荒无人烟的小镇或者一个响着收音机声的洞穴,所有的人都退化为了符号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说: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说: 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村上春树说: 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村上春树说: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说: 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村上春树说: 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村上春树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说: 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村上春树 说: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说: 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
~ 5 ~
关于村上春树的作品为何受欢迎
村上春树小说的最大元素就是“疗伤”。
疗什么伤?就是疗现代人的疲惫、慵懒、无聊、彷徨、空虚、妄为、孤独、悲哀、焦虑之伤。
充满霉味的小旅馆,死掉歌手的唱片,冰冷的大杯啤酒,敲得心烦的爵士乐,暧昧的两性关系,没有名字的主角,接二连三的死。生命的感觉就是荒谬,就是疯狂,就是抽象。如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的开首句:“从大学二年级的7月到第二年1月间,多崎作基本只是在思考死亡中活着。”
小说里的这些元素通过人和事,在村上的笔下,又竟然如此透明如画,清澈如水,给人说不出的贴合与慰藉,恰恰迎合了日本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知名作家陈希我评价村上的小说:他的小说确实有吸引普通读者的地方,明确地说是吸引文青。日本普通人知识素养高,所以文青也多。文青喜欢浪漫、满足于表象、沉迷于小文化感,村上春树作品有迎合他们的地方,比如性爱、死亡,比如笔调的轻盈、语言的机灵。他特别会营造气氛,特别是怀旧感伤的氛围,文青喜欢的就是“那过去了的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如果要说村上春树是什么大师,陈希我觉得应该是营造叙事氛围的大师。
迷恋村上的中国读者,以大学生和大城市白领为主,居多是文青。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身在大城市,充满爱情、孤独、迷茫和青春的失落,极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沈维蕃举例,像《挪威的森林》写于三十多年前,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和当下中国很像,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小城市的年轻人跑到都市寻找新生活。小说中的东京类似于今日的北京、上海,男主人公也是从小地方来到东京,发生三角恋式的情感。
小说主人公无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大城市过着单身生活,原来的观念和都市发生冲突,透露出一种孤独感。沈维蕃说,怎么去面对大都市带来的孤独感,村上提出可以享受孤独。中国年轻人从中找到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这是国内小说所无法提供的,让村上的小说乘虚而入。中国作家的作品大多迷恋田园生活,乡村题材写得比较好,像莫言、贾平凹就写不出村上这类具有现代都市感的小说。
和荣格一样,村上春树本人也表达他对“生活之中的自己没什么兴趣”。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梦的体验比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还要真实,那么舍弃掉生活之中的真实也毫不可惜吧。
~ 6 ~
小七说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村上春树是多元的、立体的,甚至是一种文青的符号级人物。
作为作家,他笔耕40余年,出版14部长篇小说,有超过50种语言译本;作为翻译家,他翻译过雷蒙德·卡佛、菲茨杰拉德、爱丽丝·门罗等人的60多部作品;作为长跑者,他年年参加世界级马拉松赛事,酷爱铁人三项,引领数以万计的伏案工作者抛弃沙发、踏上跑道;同时,他还收藏了上万张黑胶唱片的古典乐迷、爵士乐迷,他还是走遍世界的旅行达人、无人不知的资深猫控…
这些多元化的身份糅合在一起,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真实的村上春树,然而在这些具象下的灵魂内核中,他跟我们一样是一个孤独的人。
村上春树虽然早出生于我们当下中国70、80后三四十年,但是却经历着当下中国的年轻人的很多共性的东西。逃离故乡,感受城市的喧嚣、又深感自身的孤寂无根,努力的去用热情包裹生活的一切,但却发现一切都如梦如幻,并不真实,什么是能真正握在手里的,哪怕上一秒钟还很热络的感情,但随着距离、时间的拉开,一切都变成空白。
他在那些无意义、无目的的旅行中,慢慢的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他努力的长跑,写作,想让生命变得与众不同。他和我们一样,想通过父母的肯定,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却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把生命的意义寄托错了地方,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经历了什么暴风雨,但是无声中,却慢慢感知,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条条框框大多的都是一种负累、一种折磨,那是比真实的战争、暴击来的更长、更久的压迫。
所以他经历着我们一样的经历,所以他和我们一样逃离、疏远、然后一个人孤孤单单却又坦然自在的享受属于自己的时空,天马行空的想象着自己可能有机会经历那样的人生,构造一个虚无、却更加有意义的世界,让自己沉浸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用爱情、用凶猛的感情、用人性、用空灵的世界、填满整个时空,再俯视生活所在的人间,除了埋头伏案,也只剩无限惆怅…
以上
村上春树是什么人物?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作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带来了全新的日本文学。村上春树出生于日本京都的伏见区,1975年毕业于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四年后凭借个人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
1978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打破了日本文坛原有的沉寂,制造了“村上春树现象”。村上春树运用了日本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勾勒出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村上春树与作品的“孤独气息”
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大多都充满着孤独的气息,比如他的成名之作《且听风吟》、畅销著作《挪威的森林》《舞舞舞》等,揭露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性和人生命的脆弱与精神的孤独。
村上作品中的人物虽然是孤独的,但也一直在寻求与外界的连带。《舞舞舞》中的“我”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孤独但并没有失去真诚,厌倦此刻的生活但从不自暴自弃。“羊男”也在通过跳舞不断地回归现实世界,恢复与其他人的交流。
《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少年通过阅读等方式也冲破了孤独的屏障,踏上了精神救赎之旅。生活里孤独是存在的,人们无法消除,但是人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就像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改变对待孤独的方式,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