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经(经典佛经文)

admin 2024-06-18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佛教有哪些经典的经文?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所说的佛法叫做三藏:《律藏》、《经藏》、《论藏》。

《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ïga。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地解释开、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里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讲到如果有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诵戒篇》,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

第五册叫作《附随》(parivàra),《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

《律藏》是一切比库和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ãghanikàya),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àya):收录经文的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来分门别类,例如讲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们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是有二法;名与色这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佛经经典语句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3、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5、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7、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南怀瑾

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10、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11、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视灯盏的指引;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找寻才更有丰厚的质地。也许这就是佛陀给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类的指引:没有痛失就不会有记取,没有悲伤则无法领会欢愉的意义。——冯娜《一个季节的西藏》

12、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而只是体验罢了。」——觉乘

13、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佛说四十二章经》

14、佛,你所普渡的众生,为何没有我?

15、所看即所想,所想非所看。

16、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花濡沫

17、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惟贤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悟禅》

18、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9、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0、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1、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2、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3、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4、"所谓佛性就是善的种子。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5、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了然。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事无成,那就是对细枝末节的琐碎关注得太多。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做人纯粹点,做事才能痛快点。——紫云轩

26、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7、三车喻云花安去,生如来家辆福祉。具静律己用缘起,入报喜地梦佛世。《文心雕龙》

28、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

29、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30、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感觉很不错的佛经语句

1、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4、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7、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8、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9、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2、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3、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4、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5、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16、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7、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8、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9、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2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4、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25、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2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8、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9、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3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5、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36、(经典语句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8、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39、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1、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2、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4、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45、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46、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7、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8、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9、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5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54、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55、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心养性佛经经典句子摘抄

修心养性佛经经典句子摘抄:

1.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2.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3.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4.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5.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6.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7.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8.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9.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0.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1.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2.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3.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6.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7.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8.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9.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0.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1.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2.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5.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7.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9.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30.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1.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2.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3.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4.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5.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6.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7.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8.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40.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41.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42.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43.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44.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45.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46.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47.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48.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49.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50.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51.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52.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53.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54.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55.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56.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57.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58.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59.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60.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61.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62.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3. 问曰:人为何而活?

64. 佛曰:寻根。

65. 问曰:何谓之根?

66. 佛曰:不可说。

67.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68.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69.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0.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教经典佛经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经有哪些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成书,那么在如今存有 佛经大全 中的佛经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重要经典:

《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经常念经能使众生心情舒畅,减少妄想。静下心来听经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经文,印经书,等都可以积无量功德。

主要经典

三大经

《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

三大咒和十小咒

佛门主要以三大咒和十小咒为主。

三大咒:《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

十小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佛门中常修持的有十小咒,三大咒。其中三大咒为: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作为咒中之王的楞严咒,诵持之后,功德无量,楞严咒译做一切事究竟坚固。

多年来,我们能看到,以及观察到其他有诵持楞严咒的修学者,其功效和公德无穷无尽,得益多多,主要表现在诵持之后,所求的事,都能或快或慢得到如愿以尝,最好的是,只要不断诵持楞严咒,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平稳度过很多曲折,使能顺利,而后得到福报。

修行的人非常简单,只求身体健康,各方面都比较顺利,而诵持楞严咒,正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祝愿诵持楞严咒的所有的人,和有缘听到楞严咒的人,身心安乐,离诸障难,一切所求,都能如愿,吉祥如意。

十小咒、大悲咒、楞严咒,是祖师做为早课的内容,其意义重大。楞严咒能够得福,之后能够坚固。大悲咒能够远离苦难,得到快乐。而十小咒能够度过各种曲直,得到各种福报,心尝妙果。

长期的诵持之中,感受心旷神怡,体味到咒力带来的清凉,心生欢喜,愿诵持和听到楞严、大悲、十小咒的人,身心柔软,但愿能够发开富贵,心想事成。

四阿含经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方等多部

佛广说方等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等多部。

十大般若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涅槃

《涅槃经》

【结束语】佛经中常有万般真理,等待的只是你去发现,佛经中有一句话我蛮喜欢的说的是: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佛教有哪些主要经典佛经

《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经常念经能使众生心情舒畅,减少妄想。静下心来听经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抄经文,印经书,等都可以积无量功德。

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四阿含经: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十大般若: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拓展资料: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佛教

佛教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

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希望您喜欢!

学佛必读的10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菩萨净行品等。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相关文章

经典佛经(经典佛经文)

佛教有哪些经典的经文?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所说的佛法叫做三藏:《律藏》、《经藏》、《论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

祝福语大全 2024-06-18 阅读 评论0

用心体会(用心体会图片)

如何用心工作心得体会 参加工作10多年了,随着工龄的增加,“用心”是自己在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用心工作,就是要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做...

祝福语大全 2024-06-18 阅读5 评论0

初中班规(初中班规班纪十条)

班规大全50条初一 第一条:出勤准时守纪。天天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迟到.早退者扣1分 第二条:一节课只有45分...

祝福语大全 2024-06-18 阅读6 评论0

敝帚自珍造句(弊帚自珍造句)

敝帚自珍造句 敝帚自珍的意思是: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使用场景在句...

祝福语大全 2024-06-18 阅读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