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子罕第九原文)

admin 2022-12-2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子罕第九》感悟

p1、一个人境界高,但是没人能了解。是不是该让自己降低一点,让人家可以接受?

个人想法,感觉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来定,如果身边的人没有你境界高,可以感化他们多学习经典,也不一定必须降低一点,看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不要太固执。

2、姜子牙八十出来。百里奚七十发迹。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不是道理有不完整之处?

孔子: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说这几位大家都是70.80岁开始有自己的机会,是告诫我们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只要我们有能力,但是千里马也需要有遇到伯乐的机会呢,所以如果年轻时遇到机会要好好把握,因为机会总是给已经准备好的人。

3、颜渊、闵子骞,天不假年,你有何想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优秀的人如果寿命短,也无法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要注意正常作息,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好了,再加上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智慧才更多的分享给更多的人!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注重讲“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人生大道和某一门技巧是两回事。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用个人的私心去猜测,客观公平地看待事情的发展。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能不能做成事看一个人的福报,但是不能只指望福报,自己还要认真努力。

尽人事,听天命。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君子不器,但是要从器开始做起。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其两端”是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更容易有智慧。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对老师心悦诚服。

越用心行动的人越是谦虚。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弟子,并不在乎形式,然而子路并不能理解孔子的境界。

孔子有信心自己可以寿终正寝。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人不能贱卖自己,即使不被认可也要保留自己的风骨。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依报随着正报转。

相比于好看的皮囊,我们更应该推崇优秀的灵魂。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年轻的时候多做事。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颜回一定是比孔子还要认真才会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在可惜颜回天不假年。

子罕篇第九

论语

孔丘著 陈典译注

70个笔记

子罕篇第九

子罕[1]言利与命与[2]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天命,却赞许仁德。

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

达巷党中的一个人说:“伟大啊,孔子!他学问广博,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了这话,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能干什么呢?赶车吗?当射手吗?我还是赶车吧。”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译文】

孔子说:“用麻料做帽子,符合礼仪;现在大家都用丝料,这样节俭,我服从大家。在堂下叩头拜见君主,合乎礼仪;如今人们都在堂上拜见,这是傲慢。虽然违背大家的意愿,我还是主张在堂下拜见君主。”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1]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2]不得与[3]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4]? ”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囚禁了,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儿吗?天如果要消灭周的文化,那么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既然天不想丧失这些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1]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夫子是圣人吗?他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说:“这固然是天使他成为圣人,而且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很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低级的技能。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能吗?不会有这么多的。”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

孔子的弟子牢说:“孔子说:‘我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多学一点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农民向我提问,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从他问的事情的始末两端推究而尽量地回答他。”

他又教给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那就是从正反、前后、始未等两端加以考察,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1],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神鸟凤凰没有飞来,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我这一生也将要完了吧!”

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与瞽[2]者,见之,虽少,必作[3];过之,必趋[4]。

【注释】

[1]齐衰(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瞽(gǔ):盲。

[3]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4]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和瞎了眼睛的人时,他们虽然年轻,孔子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前面过,也一定快步走过去。

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仰望它越发觉得高深莫测,钻研它越发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不学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虽然想像老师那样去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了。”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1],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2]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3],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病间:指病情减轻。

[2]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3]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做家臣,准备办理丧事。过了一段时间,病渐渐好了,孔子说:“仲由这种行为是欺骗呀!我没家臣变为有家臣来治丧。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还不如在你们学生料理下死去!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却会死在道路旁吗?”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3]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待着卖个好价钱。”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要到九夷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风俗鄙陋,怎么居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有什么鄙陋的呢?”

这表现了孔子积极改造环境,使陋变泰,使不知礼而知礼的态度和信心。现代人喜欢迁移到繁华之地生活,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在所不惜,其实只要德馨,不论生活在哪个城市哪座村庄,内心都是充实而幸福的。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1]各得其所。”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然后把乐章整理出来,《雅》乐和《颂》乐都各自有适当的安排。”

子曰:“出则事[1]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2],不为酒困[3],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肉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得怎么样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1]如斯[2]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曰:“吾未见好德[1]如好色[2]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2]也。

【译文】

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完成,就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半途而废。譬如用土平地,虽然只刚倒一筐土,但是如果继续下去,那是靠我继续坚持啊!”

子曰:“语之而不惰[1]者,其回[2]也与!”

【译文】

孔子说:“听我的话而始终不懈怠,大概只有颜回吧!”

不论命运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努力。即便结果可能无所成就,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不懒惰不懈怠,就不会留下悔恨。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1]也,未见其止[2]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庄稼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有,只开花而不抽穗的情况也有。”

子曰:“后生[1]可畏,焉知来者[2]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在呢?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而没有名声,那他也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4]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同“悦”。

[4]末:没有。

【译文】

孔子说:“合乎礼仪准则的话,能不服从吗?但改正错误了才是可贵的。迎合自己心愿的话,能不高兴吗?但分析思考才是可贵的。高兴而不思考,服从而不改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译文】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失去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这正如《诗经》上说的‘不嫉妒,不贪求,用到哪里不好?’”子路听后终身背诵这首诗。孔子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1]之后凋[2]也。”

【译文】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子曰:“知[1]者不惑[2],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译文】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同取得成就;可以一同取得成就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有所建树;可以有共同的建树的人,未必可以共同享有权势。”

人和人的追求有所不同,其内心想法必然有异,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能避免为了权势利益而分道扬镳。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唐棣树的花,翩翩摇荡。哪里是我不思念?是家住得太遥远。”孔子说:“还是没有去想念,如果想念的话哪里有什么遥远之说呢?”

《论语·子罕第九》01:难言之隐

《论语·子罕第九》01:难言之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钱穆先生把《论语》中的这段话解读为: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这种解释,一下子把孔子变成了一个片面的、偏科的“学者”。

我们今天当然没办法把孔子他老人家从地下揪出来,讨问这段话是不是这个意思。好在老先生后继有人,特别是他所倡导的儒学精神在后来被日益发扬光大,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构成部分。几十年后,继承了孔子衣钵的孟子比自己的师祖风光和豪迈了不少。

话说这一天,梁惠王看到孟子赶紧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说:老头儿,你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拿什么来利于我国吧?

孟子大手一摆,豪迈的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那意思是说:大王,何必说那低档次的利,咱聊点儿高级的仁义行不!

把孔孟的两段话摆在一起解读,我们一定会明白,孟子真的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的,这一点,如假包换。从“子罕言利”到“王!何必曰利”,这是一脉相承的。

或许,认真解读一下孟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子。大胆而豪迈的把手一摆的孟子,忽悠起梁惠王来,当然不能仅仅靠一把年纪,靠学术上的权威。且看他是怎样说清楚“何必曰利”的道理的。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说:做君王的盯着“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做大夫的盯着“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盯着“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这便是孟子“何必曰利”,专注于仁义,多说说“仁”的理由。

关于“命”,孔子讲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他是将“命”和“天”连起来讲的,在他看来,命源于天,是为“天命”。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意思是说孔子很少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为命,是因为天命是很难说清楚的。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关于礼乐法度的教诲,我们可以听到;夫子关于人性和天道的学问,我们便很难听到了。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这段话,似乎可以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说,孔子他老人家很少谈利和命,倒是没少说到“仁”。有人甚至为了证明这一定,专门细数了《论语》中这几个话题出现的频次。据说“利”出现了六次,“命”出现了七次,“仁”则出现了五十九次。

客观来讲,这样断句和解读,不能说没有一点儿道理。这样来研究《论语》,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但总给人一种偏颇的感觉,毕竟孔子虽说不是全面发展的,但至少也不是偏科的。要知道他老人家是编订过《易经》的,是对之有过深入研究的。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断句与钱穆先生的观点无二,意思却有了变化:孔子他老人家很少将利和命,利和仁摆在一起来谈。

至于不将之摆在一起谈的原因,今天来看,只能说是他老人家的难言之隐了。

把孔子的这个“难言之隐”和子贡的话摆在一起,“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或许隐隐然有些明了了,天下的事儿,尤其是“利与命”、“利与仁”这种复杂联系,哪里是能够向所有人说清楚的,所以,还是干脆少说为妙。

《论语·子罕第九》23:难为圣人的“听话不听音”者

《论语·子罕第九》23:难为圣人的“听话不听音”者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向来是反对“嘴炮”的,《论语·学而第一》中,他老人家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讲“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为政第二》中,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里仁第四》中,讲“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讲“君子欲讷与言而敏于行”。

少说多做、言而有信才是老人家的行事原则。

《论语·子罕第九》主要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重点写的是孔子的行事风格,体现的是他所倡导的和反对的。

以“少说多做,言而有信”为行事原则的孔子,对于听人说话,会持什么样的立场呢?

一、法语之言,从而改之

什么是“法语之言”?

就是合乎法则的告诫之辞,就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就是合乎礼法的告诫之辞。

当有人用合乎法则的告诫之辞为我们提出忠告时,所有人都会表示服从。他人之所以会讲出告诫之辞,恰在于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的具体行事中有违背群体法则的成分。个体具体的行事细节是很难和群体法则相对抗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自动启动,人人都会很容易的表现出“服从”来。

其实,这也是许多做领导的,在台面上讲话时能够做到义正辞严、振振有词,在私底下却又阴奉阳违、口是心非的根本缘由。没有人愿意在公开的情况下和合乎法则的公义、公理相对抗。正因为如此,孔子才认为面对“法语之言”——改之为贵。

表面上的“服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弟子规》中讲“势服人,心不然”就是这个意思,在强大的公理、公义面前,每个人都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服从”,正因为内心里未必会像外在表现的那样,才会有阴奉阳违,才会有口是心非。

然而,对于“法语之言”,没有“改之”的具体行动,空有“从之”的表现,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是难以获得道德修养上的真精进的。

二、巽与之言

什么是“巽与之言”?

“巽”在八卦之中代表风,“巽与之言”是指恭顺赞许的话。

对于他人对自己恭顺赞许的话,每个人听了,都会本能的感到愉悦。“能无说乎”中的“说”通“悦”,意思是说“没有人听了恭顺赞许的话会不心情愉悦的”。何止是人,鬼神也是如此。有个笑话讲:世间有个马屁精寿命到了,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阎王因为他在世间拍马屁,要对之用刑。马屁精说:“我在世间拍人马屁,实在是因为世间都是庸人,如果世间的人都如大王一般智慧不可欺,我再能拍马屁又有什么用呢?”

据说,阎王听了马屁精的“巽与之言”,哈哈一笑,便饶过了他的皮肉之刑。

想来阎王是没有读过《论语》的,孔子讲得很明白,“巽与之言,能无说乎”,关键是对自己本能的突破,进一步做到“绎之为贵”。

什么叫“绎之为贵”呢?

“绎”是“寻绎”,听了“巽与之言”,贵在能弄明白对方为什么不好好说话,而是用“恭顺赞许”的话来“糊弄”自己。找出“巽与之言”那层糖衣背后的“微辞”来。

民间所谓“听话要听音”就是这个意思,要穿过“巽与之言”的迷雾,听出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来。

如果不这样呢?

先生讲得很清楚:合乎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正言正行、有所改变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听出言外之意才是可贵的。只顾高兴而不加以分析,表面听从而不加以改正,对这种人圣人“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让他精进。

论语第九篇子罕原文及翻译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单独提利字,一般都与天命或仁道并提。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人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鲁国达巷地方有人说:“伟大呀孔子!他的学问渊博,却不能成为名家。”孔子听到了,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干何事?专心驾车呢?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

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也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礼制。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磕头,这是符合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磕头,(免去堂下的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众人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就是他不凭空猜测,他不坚持己见,他不顽固拘泥,他不自我膨胀。

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的面貌酷似阳虎,匡人受过阳虎的害,把孔子当成阳虎,于是孔子在匡邑存有戒心。不过他还自慰地说:“文王已经不在,但是他的礼乐典章难道不在我这儿吗?上天如果要丧失这些文化,后死者的我便不得参与这个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让这种文化丧失,匡邑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向子贡询问:“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能?”子贡说:“他原本就是天生的圣人,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些话就说:“太宰真了解我吗?我孤儿出身,年少贫贱,所以许多事都会做。君子需要多才多艺吗?不需要的!”

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牢(子张)说:“老师曾经说过:‘我不为世所用,所以有闲暇去学习这些技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是没有。有粗鄙的人来问我,在他虽然是好象空无内容;我却只从其问话内容,正反对比分析找出答案回答他。”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没有飞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这样到头了吧!”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见到他们时,即使他们比自己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象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求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很重,子路安排学生们组织治丧处。后来病情缓和些,孔子说:“这段时日以来,由的做法太偏差了!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假装有。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的人手里过世,不是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吗?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就会死在路上没有管吗?”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贡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那么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哪。”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种地方很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的话,怎么会简陋呢?”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把乐曲的篇章进行整理,使《雅》、《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从来没见过喜欢道德超过喜欢美貌的人。”

19、子曰:“譬如为山,本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向前进的。”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与他谈话,而从不显得懈怠的,大概就是回吧。”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他已经过世了,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有见到他停下来。”

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不要学习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27、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呀。”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对事情不迷惑;有仁爱心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是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相关文章

谁是朱广沪?

朱广沪,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名字在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许多人都对他充满了好奇和猜测。那么,朱广沪究竟是谁?他有着...

经典美文 2024-04-08 阅读1 评论0

诗经全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它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风俗、民间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表现...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3 评论0

心情好的句子,让你每天都充满正能量

正能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挫折、困难和不顺心的事...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如何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缴纳诉讼费用?

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裁判费、执行费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诉讼...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如何设置邮件格式?邮件格式设置方法大全

在现代社会,邮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在商务活动中,邮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老死不相往来怎么办?如何化解冷战局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与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冷战的状态,双方都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对方,甚至不愿意看到对方,这种状态会给...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