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李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如荀子的弟子,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国的左丞相、韩非因他而死,他又因“过于极端”而亡。
在颜小二心里,李斯首先是一个目的性很明确的人,他明白自己要什么,于此他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即便在学识上比不过“韩非”,但他的审时度势,让他赢得吕不韦、嬴政的信任,成功在仕途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李斯也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人,法家思想相比后世封建社会轮流坐庄的主流学说儒释道来说,本就属于相对“霸道”,趋于极端的学派,而李斯虽然不是法家思想中最出色的,但是他却是在实际行动上将其“践行”得相对透彻的一位。
世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残暴,而这焚书坑儒的背后,其实也有李斯“统一思想”在推波助澜。
道家老子曾说“物壮则老”,李斯和法家思想也是“物壮则老”,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最后被腰斩。也是让人唏嘘。
1、李斯与他的“老鼠哲学”---他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
说起李斯,不得不谈一个关于他的趣闻,这个故事记录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李斯列传》中。
故事是这样的:
当年李斯还是一个小官吏的时候,日子过得不错但也毫无波澜,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心中还是有点空。
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有老鼠,这些老鼠以厕所里的粪便为生,它们很胆小,只要有人来了,或者有可以威胁到它们的动物来了,比如狗,就会很快逃开。
而后,李斯又想到米仓里的老鼠,它们一个个吃得又肥又大,而且胆子也大,每天在米堆里随意吃喝,娱乐嬉戏,不会有人或狗的威胁。
于此,李斯发出了一个感慨:“人有没有出息,就和这老鼠一样,是环境让他们的命运产生差异。”
于是,为了不做茅厕里的老鼠,李斯辞去小吏,放弃平淡的日子,开始谋求可以让他飞黄腾达的“环境”。
他先是去齐国求学,成为荀卿的弟子,因为荀子的思想中法家意味浓郁,李斯学得其“帝王之术”,成为与荀子相比更存粹的法家思想。
而后他到了秦国,受到吕不韦赏识,并官至左丞相,成功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从李斯的老鼠哲学以及他的“上位之路”的大轮廓,我们可以发现,李斯做事情的目的性很明确,逻辑也非常清晰。
首先是“求学”,然后以自身才学“升官”,完成自己飞黄腾达的心愿。
但是他看到了米仓里“老鼠”的快乐,却没有进一步推敲,米仓的老鼠很少遇到人与狗,但这并不代表不会遇到,一旦遇到了,这肥胖的老鼠,可能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飞黄腾达可让人享受,但人也可因飞黄腾达而死。
2、李斯与焚书坑儒---他是法家思想的极端践行者
李斯的法家思想,核心要点在于巩固中央集权,而李斯掌权后所做的事情,大抵都在此点上,他是法家思想的极端践行者。
世人都知道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干的,但是鲜少有人知道,李斯或许才是焚书坑儒事件的重要推手。
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前213年的时候,李斯告诉秦始皇,当前治国,不可用儒家那一套,因为当前的时代现状不适合,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五帝三代因为时代不一样,治国策略不一样。所以三代时期的治国办法,不值得效法。
李斯表示,秦始皇统治下的王朝不再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当务之急是“统一”,统一的重点在“思想”,于此,有煽动性的“言论”,就应该将其“扼杀”在萌芽期。
于此,为了统一天下言行,巩固秦始皇权力,他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
于是,在李斯的怂恿下,不是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吏收藏的书,不是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很多珍贵的书籍便被烧毁。
值得一提的时,有些秦始皇时期的所谓“禁书”被秦始皇“独家珍藏”,不至于消失,也算是中华文化不幸中的万幸。
3、他让中国文化遭遇浩劫,又为秦国统一尽心尽力
于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说,李斯间接让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遭遇了一场“浩劫”,灿烂的诸子百家文化,因为他的统一举措被毁于一旦,这是十分可惜且不可逆的损失。
但是就秦国统一乃至后世王朝更迭发展来说,李斯又是功不可没的,若是没有他在前面为统一全国,如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做了一系列努力,后世王朝可能就没有那么稳定了,而秦朝在秦始皇在世时,也不可能快速进入“状态”。
李斯可以说是为秦国统一,乃至后世大一统立下汗马功劳。
时代要进步,人总得付出一些代价,或许那被焚烧的书,就是代价。
至于从李斯个人的性格层面来看他这个人,首先,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目的性极强的人,并伴随着强烈的功利心,法家思想并不排斥功利心,所以对他的功利心没必要作善恶评;其次,他做事趋于极端,这一点曾成就过他,也害死了他。
秦朝李斯是哪国人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李斯楼村)人,游学齐国在荀卿门下学习,后来入秦,官至丞相。
李斯古代诗人简介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先秦诗人李斯的人物经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下面是先秦诗人李斯的人物经历,欢迎阅读了解。
施才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贡献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对于六国,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还说,秦王的珍珠、宝玉都不产于秦国,美女、好马、财宝也都是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是秦国有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李斯还在信中反问: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来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东西,而对人才却不能重用,其结果是加强了各国的力量,却不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李斯的这封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 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不少是用此策而取得胜利的。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
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秦始皇时代的客卿就有:茅焦、尉缭、李斯等。李斯的《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
李斯是什么人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李斯和韩非子师从荀子学习,后来都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一、早期
战国末年,李斯在他还年轻的时候,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便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李斯学成之后,经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发展。
二、辅佐赢政
李斯到秦国以后,投奔到秦相吕不韦门下着门客,很受吕不韦的赏识 ,于是就有了接近嬴政的机会。嬴政听取了李斯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也接受了李斯提出的“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战略顺序,秦王政提拔他为长史,正式成为了秦国重臣。
韩国害怕被秦国灭掉,就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实际上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到后来郑国的目的暴露后,一些大臣对秦王政说这些人都是来搞破坏的,希望嬴政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于是下了逐客令,而李斯正好也在被逐的范围之内。
于是李斯就给秦王政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谏逐客书》,分析了其中的利弊。秦王嬴政看到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并且封李斯为廷尉。
三、废分封,兴郡县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很多人就提议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秦始皇的儿子以及一些有功之臣,但丞相李斯认为,只有实现郡县制,将天下的权力都集中在秦始皇手中,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认为李斯的意见很好。从此以后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
这一套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国分裂割据的祸根,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四、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公元前221年,丞相李斯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建议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秦始皇命李斯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李斯亲自书写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秦朝建立后,以前的六国的一些度量衡很混乱,严重影响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于是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又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
五、沙丘之变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时候病死于沙丘,李斯与赵高同流合污更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又派使者矫诏以戍边无功和诽谤不孝的罪名赐死扶苏;以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蒙恬。
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李斯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41])人 。[1][2]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2]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