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孤桐》情结
梧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花镜》里说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向来是高洁刚直的象征。《诗经》云:“梧桐生矣,于彼高冈;凤凰生矣,于彼朝阳”,梧桐是凤凰栖息的良木,正像贤臣能吏是君主倚重的对象一样。梧桐树雌雄异株,雌雄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所以梧桐也是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是鸳鸯和鸣的背景。
“梧桐相待老”,孤生之桐就显得挺特殊。
《尚书》记载“峄阳孤桐”,孔安国为《尚书》作传,说“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就是说峄山的南坡,有孤生的梧桐,制成的琴瑟声音清越,。后人也常以“孤桐”指琴。
历来咏“孤桐”的诗人不少。
唐代诗人雍陶有一首《孤桐》“疏桐余一干,风雨日萧条。晚岁琴材老,天寒桂叶凋。已悲根半死,复恐尾全焦。幸在龙门下,知音肯寂寥。”在这里,孤桐所传达的是寒门士子渴望被发现、被赏识,呼唤知音的心声。王安石又能怎样自出机杼,借孤桐言自家心声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第一句,“天质自深深”,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这句表面写孤桐高大标直、枝繁叶茂,清荫如盖的天然美质。实际上是一击两鸣,王安石老实不客气的表示:我王安石天资天赋异禀。没错,王安石是学霸——安石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二十二岁进士及第(第四名哦);王安石是政治天才——二十多岁任鄞县知县,初显政绩;熙宁变法,更是被梁启超誉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王安石是天才文学家和诗人——王安石文好,就连微博体的《读孟尝君传》都被称为“千古绝掉”;王安石的诗自成一体,“半山体”。王安石特别会玩“集句诗”——从现成的诗中,选取现成的诗句,集合成新诗。这个游戏玩不好就成了“百补破衲”(乞丐服),王安石却能把集句的《胡笳十八拍》写得浑然天成,“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这样的本事,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天质自森森”啦。
二句,“孤高几百寻”。“孤”字既写孤桐独立不倚之态,也是王安石孤独心境的表现。在整个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时时会感受到孤独与冷漠吧,所以才会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那样的句子吧——在那样肃杀的严冬,在无人关注的墙角,孤独地开,孤独地落,那梅花与梧桐是一样的孤独啊。“几百寻” 极言“孤桐”之“高”,这一句化用谢朓“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实际上是在讲诗人志存高远,他少年时期随父宦游,了解民生疾苦,立志“矫世变俗”,这在他的《登飞来峰》中表述得更明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啊。
三句“凌霄”紧承“孤高几百寻”,凌霄,大概是指封建时代士人位极人臣的状态吧,伴君如伴虎,有几个人敢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王安石“不屈己”——坚守内心的原则,屡次进言,希望神宗不畏流俗、心怀天下,哪怕被迫辞职,也在所不惜。
四句“得地本虚心”。“得地”,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沈约《高松赋》中“郁彼高松,栖根得地”。得其所哉却不骄狂,不忘本,虚怀若谷,勤勉忠诚,兢兢业业。
颔联对仗工整,表现的是“孤桐”在“凌霄”“得地”的顺境中不忘初心,奋发有为的积极进取之态。
颈联又承“得地”,写孤桐“岁老根弥壮” ,是反雍陶之意而为之——你说“岁晚琴材老”,咋就老了呢?我是老当益壮啊!“阳骄叶更荫”,骄阳似火,梧桐叶子越发浓密,给人们一片清荫。这一联写“孤桐”在“岁老”“阳骄”的逆境中老当益壮、越战越勇的英姿。改革的路上没有坦途,由于新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以司马光、韩琦为首的旧党屡次上书劝谏神宗废止新法,司马光更是几番与王安石论战,太皇太后、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王安石也数度离职、罢相。王安石一生都为改变北宋冗兵冗政、积贫积弱的现象,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大宋梦而努力着,他自己生活节俭,不修边幅,被时人批“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每当想到王安石在这样的逆境中高诵“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我眼前便仿佛出现了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挺枪跃马,冲锋陷阵的画面。这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调的堂吉诃德式的英雄,有着不可动摇的信仰,满腔热诚、充满实践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海涅曾为堂吉诃德善心流泪、震惊倾倒,我们不当向王安石这位英雄致敬吗。
王安石毕竟不是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他是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明知不可为二位值得拓路者,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他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面对“汹汹然”的政敌,他用诗的语言唱出他的忠勇——“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孔子家语》记载,舜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里是说政治清明之时,皇帝像圣君舜一样,希望解决民生疾苦,那么我就心甘情愿被砍斫,被雕镂,制作成五弦琴,让明君去抚琴吟唱《南熏曲》啊!
这个“愿”字令人动容!这个字蕴含着一种精神,中国士人两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为家国天下而献身的精神,是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曹植的“捐身付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是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王安石生于1021年,王安石这株孤桐快1000岁了,希望他还活在我们心里。
《孤桐》王安石
北宋王安石所作的《孤桐》,全诗原文如下: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白话文释义: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注释: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怨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
此诗为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
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
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孤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王安石的《孤桐》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可能的思考写作过程,从中体会一下如何写诗。写诗,首先要立意。按照当时的情形,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呢?当然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意志。这就要描写自己的形象、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表现自己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较为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愿望和理想。其次是构思。依据立意构思,要考虑取象、全诗的整体结构、意脉、韵味、表现手法,等等,在头脑中绘出这首诗的蓝图。构思中,首先是取象。作者经过思考,认为自己与“孤桐”很相像,于是决定以“孤桐”为象,来写这首诗。当然也要考虑到表现手法、全诗的结构。由于取象孤桐,是物象,就须考虑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兼及抒情;其次是结构,就得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各用几句几联,这样,一首诗的大体情形就定下来了。按照这样的构思,开篇就得描写孤桐。所以诗的开篇这样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这样,这首诗,就按照构思的路子完成了全篇。这首诗的结构就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写来,结构简单明了。这首诗的意脉更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前三联从不同方面来描写孤桐,最后一联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这首诗中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诗中也颇具韵味,因为诗中本没有写人,而是写的孤桐,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还运用典故写出它的理想、志向等情形。但谁都知道,诗中所写之物,实际上都是托物写人的。再由孤桐联想到人,就体会到诗的韵味了。原来这首诗是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诗中运用的典故尤其有韵味。“五弦琴”实际是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家语�6�1辨乐解》中说到的虞舜弹五弦琴唱《南风》诗,其意为南风多么和畅啊,它会消除百姓的怨恨。另一个是《后汉书�6�1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这两个故事,透露出孤桐的内在气质、品格。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从以上的体会,可以悟出一些写诗的道理,即首先立意,然后构思、取象、安排结构,考虑意脉、气象、表现手法、语言等等,再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知此,并付诸实践,会有很大益处的。成熟的作者当然不用费此周折了。
王安石<孤桐>是什么诗
一、《孤桐》王安石:
孤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二、译文:
孤桐啊,天生就有着森森的资质,孤高自傲拔地而起几百寻。高入云霄,它始终不会让自己屈服;根扎大地虚怀若谷。虽然年事已高,但它的根更强壮,夏日里的阳光越是猛烈,它的树阴就更加浓郁。清明时节,孤桐老是想着解脱一切愠怒,哪怕被砍斫成一把五弦琴,它也心甘情愿。
三、赏析: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五弦琴一把,颂奏清明之乐音,真把个老臣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四、作者简介:
王安石 -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