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
1、“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说:恭则不侮。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你是不会招致羞辱的,没有人来侮辱自己。
所以说要想仁爱,首先是有内心的恭敬,从个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于人,从整个国家,孔子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政治就完成了;也是敬事而信,内心有恭敬。所以小到一己人心,大到国家形态,由恭敬出发,对这个世界,会有眼中的美好。
2、宽:包容他人 天宽地宽
那么恭敬以后就好了,人就宽容了。其实宽容很难做到。
对他人包容了,其实自己也天宽地宽了。所以恭敬而达到宽容。这是一种内心自然的成长。孔子说,宽就能够得众,就可以有众人对自己的一种信赖,就可以拥有最广阔的朋友。
3、信:唯守信方赢得认知
那么第三一步就要做到信。一个人不是说宽容随和就够了,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一个有信誉的人在今天的公民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品德。这并不一定是古代的君子之德。也就是说,有信誉的人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使人认知。孔子说人认知,就是谁在挑选下属的时候,都愿意选择有信誉的人来做这个职业的担当。
4、敏:活在当下
那么做到信之后,还要敏。过去我们总说,一个人敬业就够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们的职业做成了劳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认为我只要卖苦力气就够了,做得没有效力。
就是告诉人一种态度:活在当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了,这就是敏于行。所以孔子说,一个人敏,就可以有功。
5、惠:以恩惠之心 宽厚他人
怀有这样一种恩惠之心,然后去宽厚他人。惠则足以使人。一个能够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够领导他人,因为他使唤得动所有人。这就是所谓的“利益均沾”-它可以让所有人从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名分和利益。
扩展资料
1、原文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自敬自重;“宽”,与人宽厚;“信”,守信于令、于事;“敏”,治事敏疾;“惠”即“养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能行此五者于天下就能“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
今天跟姑姑的朋友们一起喝早茶,有一个叔叔问,我新工作的情况,还说了做销售的秘诀,只有14个字,我只记住了5个,惭愧惭愧啊
叔叔当时讲的,我感觉记住了,但是一回来想,不对啊,没记住。。。。(文字型特性,一定要当时记下来才行),我凭着模糊的记忆,去百度了一下。
“恭宽信敏惠”,出自《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能恭敬,便不为人所侮辱;能宽大,便能得到人心;能守信,就可以得到人们的信任;能应事敏捷,就能在事业上成功;能经常给人们以恩惠,就容易役使他人。孔子认为处处能做到恭敬、宽广、守信、敏捷、恩惠,这便是“仁”。
每一个字都很有意思,很有含义,光是这5个字都已经可以学到很多,谨记!剩下的字,我记得有一个意思是借力,搞不定的就找人帮助。其他真想不起来了!
感觉跟大人们吃饭,听听他们的故事,挺好的,能学到很多。最主要的是,知识渊博的人都很爱分享哈哈哈哈哈
《论语》中,“恭、宽、信、敏、惠”各是什么意思?如题 谢谢了
恭:就是予人恭敬。
宽:包容他人天宽地宽。
信:唯守信方赢得认知。
敏:活在当下。
惠:以恩惠之心宽厚他人。
《论语》简介: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 宽 信 敏 惠”
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
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招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他的学生子张问他怎样才能做到?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美德,便是“仁”了.在他看来,恭敬才不会受辱,宽厚才能得民心,诚信使人信任,勤敏能出政绩,给人慈惠则可以调度他人.孔子认为仁者方可行仁政,所以他竭力主张为政者修身致仁.
恭宽信敏惠——努力做到这五个字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学习心得:我们每个人无论你是否做管理者,都要宽以待人。如果你对于别人犯错没有丝毫宽容,总是在不断地指出别人的问题,那么他会战战兢兢,害怕多做多错,不敢积极主动做事,甚至出现怠工现象。比如对待孩子或者爱人,无论他做什么,你都能挑出问题来。那么,久而久之,他要么什么家务也不帮你干了,要么出现逆反心理,干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应付。所以,身为管理员也好,身为家长或者伴侣也好,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适当的容错率,自己从指正错误的樊笼中解脱出来,多用“欣赏”“夸奖”的办法激励对方。这样,也能获得对方的尊重,提高员工或者家人的主动性,这对公司发展,或者家庭的和谐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你也会从中受益,不但自己不挨累,而且也能过得很快乐。
“恭、宽、信、敏、惠”是什么?
五种美德!
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怎么修身呢?
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意思是说,能将五种美德推行于天下的就算是仁了.这五种美德就是恭宽信敏惠.看过媒体对中国翡翠电子商务领军品牌翡翠王朝的报道,他们的理念是:"在所有的生活与工作中,行惠、敏、恭、信、宽于天下",
【孔子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