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寿南涧辛弃疾
本文为这首词提供了原文和翻译,关于这首词太常引·寿南涧辛弃疾,是一首祝寿词,以及词人对好友的感慨奉劝,下面来欣赏这首诗吧~!
原文:
太常引·寿南涧
作者:辛弃疾
君王著意履声间。便令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
太常引·寿南涧拼音:
jun1 wáng zhe yì lǚ shēng jiān 。biàn lìng yā 、zǐ chén bān 。jīn dài yòu zūn hán 。dào lì bù 、wén zhāng tài shān 。
yī bēi qiān suì ,wèn gōng hé shì ,zǎo bàn chì sōng xián 。gōng yè hòu lái kàn 。sì jiāng zuǒ 、fēng liú xiè ān 。
太常引·寿南涧翻译:
君王很重视你,听见你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你来了;你的才能,早就应该叫你知印带班在紫宸殿上,做宰相的工作。近代又提出了尊重你的祖先韩愈,说是韩吏部的文章,光芒万丈,像泰山北斗;你的文章继承了韩吏部的传统,是令人钦仰的。我敬你一杯寿酒,祝你长寿,活到一千岁。你为什么早早地退居山林,与赤松子作伴闲游呢?你将来为国建立功业的前程是很大的。你一定会像江左的风流人物谢安那样,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太常引·寿南涧字词解释:
①韩南涧:韩南涧字无咎,开封人。《上饶县志·寓贤》“(南涧)徙居上饶,所居之前有涧水,改号南涧。”《花庵词选》:“韩无咎字元吉,号南涧。名家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尚书,官名。始于战国,到隋唐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宋承唐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刑、工等六部,各设尚书,掌管全权。韩南涧曾任吏部尚书。
②君王著意履声间三句:君王,对皇帝的称呼。著意,注意。履声,穿着革履走路的声音。《汉书·郑崇传》:“擢(郑崇)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诤,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声,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合押紫宸班,《宋史·职官志》:“凡朝会奏事,例由宰相、参知政事,分日知印押班。”押班,即带领、带班。紫宸,紫宸殿。《唐会要大明宫》条:“开元十六年施敬本等连名上疏曰:紫宸殿者陛下所以响万国、朝诸侯,人臣致敬之所,犹玄要可见不可得而升也。”
③尊韩:韩,韩愈。吏部,吏部侍郎。《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之设,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韩愈是韩南涧的先人。这里是说:韩南涧的文章与韩愈一样,名重当时。
④赤松:赤松子,汉朝隐士。《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⑤功业:为国家建立功名事业。《史记·殷本纪》:“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江左,泛指长江以东之地。风流谢安,《南史·王俭传》:“俭尝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风流谢安,见《念奴娇·我来吊古》
赏析:无
词牌名简介:
《太常引》,词牌名,《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又名《太清引》。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故又名《腊前梅》。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 太常引
《太常引》
作者: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秋风引
刘禹锡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及注释】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辛弃疾 沁园春
《沁园春》
作者:辛弃疾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
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
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
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人间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
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
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赏析:
辛弃疾的词,素以风格多样而着称。他的这首《沁园春》,以戒酒为题,便是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题目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颇新颖,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贪杯,倒怪酒杯紧跟自己,从而将酒杯人格化,为词安排了一主(即词中的我)一仆(杯)两个角色。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首句杯汝来前!从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开始,以汝呼杯,而自称老子(犹老夫),接着就郑重告知:今朝检查身体,发觉长年口渴,喉咙口干得似焦炙的铁釜;近来又嗜睡,睡中鼻息似雷鸣。要追问其中缘由。言外之意,即是因酒致病,故酒杯之罪责难逃。咽如焦釜、气似奔雷,以夸张的手法极写病酒反应的严重,同时也说明主人一向酗酒,接着汝说三句,是酒杯对主人责问的答辩。
它说: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这是不称杯说而称汝说,是主人复述杯的答话,其语气中,既惊讶于杯的冷酷无情,又似不得不承认其中有几分道理。故又叹息:汝于知己,真少恩哉!口气不但软了许多,反而承认了自己曾是酒杯的知己。
词的下片语气又转,似表明主人戒酒的决心。下片以一更字领起,使已软的语气又强硬起来,给人以一弛一张之感。古人设宴饮酒大多以歌舞助兴,而这种场合也最易过量伤身。古人又认为鸩鸟的羽毛置酒中可成毒酒。酒杯凭歌舞等媒介使人沉醉,正该以人间鸩毒视之。这等于说酒杯惯于媚附取容,软刀子杀人。如此罪名,岂不死有余辜?然而这里只说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倒底并未确认。接着又说:何况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实些话表面看来振振有词,实际上等于承认自己于酒是爱极生怨,酒于自己是美过成灾。这就为酒杯开脱不少罪责,故而从轻发落,只是遣之使勿近。处死而陈尸示众叫肆,吾力犹能肆汝杯,话很吓人,然而勿留亟(急)退的处分并不重,主人戒酒的决心可知矣!杯似乎看出了这一点,亦不再辩解,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麾之即去没什么,招则须来则大可玩味,说得俏皮。总之,这首词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杯这样一个喜剧形象。它善于揣摸主人心理,能应对,知进退。在主人盛怒的情况下,它能通过辞令,化严重为轻松。当其被斥退时,还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等于说主人还是离不开自己,自己准备随时听候召唤。作者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另外,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诗词
1、《破阵子》
菩萨丛中惠眼,硕人诗里娥眉。
天上人间真福相,画就描成好靥儿。
行时娇更迟。劝酒偏他最劣,
笑时犹有些痴。更着十年君看取,
两国夫人更是谁。殷勤秋水词。
2、《破阵子》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
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後歌。
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
我定思君拼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
天寒将息呵。
3、《减字木兰花》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
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
4、《减字木兰花》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
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
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5、《减字木兰花》
昨朝官告。一百五年村父老。
更莫惊疑。刚道人生七十稀。
使君喜见。恰限华堂开寿宴。
问寿如何。百代儿孙拥太婆。
6、《江城子》
留仙初试砑罗裙。小腰身。
可怜人。江国幽香,曾向雪中闻。
过尽东园桃与李,还见此,一枝春。
庾郎襟度最清真。挹芳尘。便情亲。
南馆花深,清夜驻行云。
拼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
7、《金菊对芙蓉》
远水生光,遥山耸翠,霁烟深锁梧桐。
正零瀼玉露,淡荡金风。
东篱菊有黄花吐,对映水、几簇芙蓉。
重阳佳致,可堪此景,酒酽花浓。
追念景物无穷。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
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
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
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锺。
8、《锦帐春》
春色难留,酒杯常浅。
把旧恨、新愁相间。
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
这般庭院。几许风流,几般娇懒。
问相见、何如不见。燕飞忙,莺语乱。
恨重帘不卷。翠屏平远。
9、《酒泉子》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离歌一曲怨残阳。
断人肠。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10、《兰陵王》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後来,其血三年化为碧。
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
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
望夫江上岩岩立。嗟一念中变,後期长绝。
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
难敌。最多力。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
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
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11、《兰陵王》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着。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12、《浪淘沙》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13、《浪淘沙》
金玉旧情怀。风月追陪。
扁舟千里兴佳哉。
不似子猷行半路,却棹船回。
来岁菊花开。记我清杯。
西风雁过瑱山台。
把似倩他书不到,好与同来。
14、《浪淘沙》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
15、《恋绣衾》
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
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16、《柳梢青》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
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
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17、《柳梢青》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
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
休采药难。人沈下土,我上天难。
18、《柳梢青》
姚魏名流。年年揽断,雨恨风愁。
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
玉肌红粉温柔。更染尽、天香未休。
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东头。
19、《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20、《清平乐十六首》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
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
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
21、《踏歌》
攧厥。看精神、压一庞儿劣。
更言语、一似春莺滑。
一团儿、美满香和雪。去也。
把春衫、换却同心结。
向人道、不怕轻离别。
问昨宵、因甚歌声咽。
秋被梦,春闺月。
旧家事、却对何人说。
告弟弟莫趁蜂和蝶。有春归花落时节。
22、《踏莎行》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
长沮粲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23、《鹊桥仙》
八旬庆会,人间盛事,齐劝一杯春酿。
胭脂小字点眉间,犹记得、旧时宫样。
彩衣更着,功名富贵,直过太公以上。
大家着意记新词,遇着个、十字便唱。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秋风引古诗 。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原文如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如下: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