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千古名句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求《桃花源记》中的名句
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其中的两个: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悉如外人”如何解释?
应该解释为,跟桃花里面的人不一样,像似和外边的人一样,也有一种说法是和自己不亲近,像外人。
在大多数人认为桃花源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地方,这是陶渊明在抱怨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时所写的,但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地方是确实有的。无论桃花源的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都要从文章里认真解释其中的含义。
《桃花源记》中的名句“悉如外人”有这样解释的,即“男人和女人打扮得像外面的人一样”。而这句话与“桃花源”这个地方一样,一直都存在争议,因为陶渊明把桃花源里的人描述的是躲避秦人的后代,但从秦朝至东晋末年中间相隔有几百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朝代的服装风格,与世隔绝的原始秦朝人不可能穿着东晋的服装出现在桃花源里吧!
人们对此感到困惑,也由于这个疑问,许多人解释出了另一种观点,就是说《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是从渔夫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渔夫是当下的主体,而桃花源是对象,所以在陶渊明看来,桃花源算是另一个世界。
如今,很多学者已经把这个词做了很详细解释了,我想每个人都很清楚了。至此,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外人到底是指谁,可能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桃花源记 名句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与向往。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的桃源风光,是本段的第一层次。作者把桃源写得如此幽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析:“异之”、“复前行”、“欲穷”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文章用一个“异”字来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3. 见渔人,乃大惊。
解析:“大惊”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与下文“自云……间隔”暗合,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黑暗。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析:这两句都表现了村中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桃花源人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丰衣足食,表现了作者对其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名言警句
陶渊明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说他在身处乱世时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就写了《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最有名的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