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送李十二(巴陵送李十二逐句翻译)

新原 2022-11-2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王昌龄的巴陵送李十二,为什么叫做李十二而不是直接说李白?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

跪求《巴陵送李十二》的详细背景和诗人历程!急急急!!!

【诗歌名称】:巴陵送李十二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内容】: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作者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

【赏析】: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王昌龄的送别诗10首

王昌龄的送别诗10首分别是《送高三之桂林》、《送狄宗亨》、《巴陵送李十二白》、《芙蓉楼送辛渐》2首、《送魏二》、《送窦七》、《送吴十九往沅陵》、《送柴侍御》、《别陶副使归南海》。

1、《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2、《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3、《巴陵送李十二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4、《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6、《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7、《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8、《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9、《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0、《别陶副使归南海》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求《巴陵送李十二》的全文翻译!!谢谢

《巴陵送李十二》是唐朝王昌龄的作品。

原文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 〔唐代〕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译文

摇荡在巴陵飘荡于大洲小渚之间,清风会传来消息。

山长城小难见秋色;日落秋深有兼葭。

注释

摇曳:摇荡貌。曳,《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枻”。枻,船桨。

便风:顺风。

蒹葭:荻与芦苇。

作品背景

此诗当作于李白离岳阳时,作者为其送行,深表友情。作者对李白的一片真情实意,形象化地表露出来。

赏析

前两句“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任小舟在巴陵的江面上漂荡我们举杯畅饮,把酒诗话的声音落到远方,连清风都被我们相聚的喜悦所感染。

后两句“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山长水远连秋色都来得迟了,在落日下只见芦花荡、芦荻飞扬,与空中的云朵在水际融为一体。在这水天一色的风景中两个诗歌奇才就这样暂时忘记了人生的烦恼,举杯推盏,对酒当歌。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秋天,王昌龄与李白在巴陵相遇。

王昌龄在前一年被贬岭南,刚刚遇赦北归;李白在多次自荐未果之后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索性离开长安,游历天下。也许同为失意之人,他们甫一相遇便互相引为知己。

上面这首就是在他们二人即将分别时王昌龄写给李白的诗,仅从诗文中我们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写当前的离别,却只写了些许看得见的或是看不见的景色。

王昌龄以自然现象安慰李白,分别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伤感倒不如顺其自然。同时王昌龄可能也想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传达给李白,有些追求不必过于执着,有可能追到最后依旧是虚无缥缈的。

这次分别以后,王昌龄一直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八年之后,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

“不护细行”也就是生活不检点,到底是哪里不检点,史书并没有提及,有说法是王昌龄在任上消极怠工以致自己被贬。《唐才子传》中说“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中说“再历遐荒”。《旧唐书》中说“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对于这所谓的“不护细行”,王昌龄似乎不屑于去辩解,只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说了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好像是在说只要我的知己懂我,纵天下人误解我又何妨?

身在扬州的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随即作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愁心托付明月,伴随友人前行。

在这偏僻的地方王昌龄一待又是八九年,直到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才离开龙标,还乡。虽然不是升官,但是如果能与友人重逢也可以获得些许慰藉,却未曾想到连与朋友们再见一面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战乱,王昌龄只能辗转多地试图回到家乡,然而就在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可怜“七绝圣手”竟未得善终。

以上便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一些相关背景,关于作品的赏析依旧不再赘述。

稍微说明一下,唐玄宗天宝年号从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作一定有它出现的契机,写这些仅仅是希望同学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把诗歌作品的学习局限在课堂。

写这篇文章时没找到啥喜欢的图,我也不会画,那也就不配图了,诸位将就看吧。

继续阅读全文

王昌龄的两首《出塞》的原文分别是?

出塞二首

唐代: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扩展资料:

《出塞》赏析

1、其一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

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2、其二

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新,刚刚。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的顺序为“新跨白玉鞍骝马”,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

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意思说:一场激战结束了,战场上的月色显得十分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

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

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犹,还。匣,刀鞘。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意思说: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城头上催战的铁鼓,仿佛还在耳边震响;

将士们不由地抽出鞘里的钢刀,钢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干。这两句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

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

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

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相关文章

谁是朱广沪?

朱广沪,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名字在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许多人都对他充满了好奇和猜测。那么,朱广沪究竟是谁?他有着...

经典美文 2024-04-08 阅读3 评论0

诗经全文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它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风俗、民间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表现...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3 评论0

心情好的句子,让你每天都充满正能量

正能量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挫折、困难和不顺心的事...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如何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缴纳诉讼费用?

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裁判费、执行费等。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诉讼...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如何设置邮件格式?邮件格式设置方法大全

在现代社会,邮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在商务活动中,邮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

老死不相往来怎么办?如何化解冷战局面?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与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冷战的状态,双方都不愿意主动去接触对方,甚至不愿意看到对方,这种状态会给...

经典美文 2024-04-07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