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遗址的大溪文化可分为几个时期?
1、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
2、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址,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时期,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位于三峡库区巫山县境内的遗址,是中国大溪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
3、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归纳为3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
4、大溪文化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中期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晚期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
5、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参考: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0多处遗址。
大溪文化居民以什么作为农业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
大溪文化的居民以稻米为主要的农业作物。稻米栽培 大溪文化始于中国北方,时间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其独特的灌溉和田地分割系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大溪文化居民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
大溪文化的居民以稻农业为主。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已有多年生稻品种)。秆直立,高零点我到一点五米,随品种而异。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大溪文化的陶器普遍涂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
大溪文化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的时代,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该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400-前3300年,属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代文化,是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外表普遍涂有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色和黑色。盛行圆形、长方形和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大溪文化的陶器是红陶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灰陶和黑陶,并有极少量白陶。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 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 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
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前者以红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灰陶、黑陶,甚至还发现有白陶。后者的早期陶器中,黑陶占有较大的比例,晚期则以灰陶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薄胎彩陶。
在大西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主要表现为圆口、平底、圆腹或角腹的陶罐、陶盘、陶壶等,其中陶罐和陶盘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