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2]
黄宗羲的生平如何?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明朝最后的大师黄宗羲,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黄宗羲是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与顾炎武、王夫齐名,是一位非常勤奋好学的人。 黄宗羲十七岁时,他父亲黄零案和高攀龙、周顺吕等一些正义人士被魏忠贤陷害,送到首都定罪。 临行之际,父亲命他仔细研究他珍藏的书籍,从中探索古今治乱的得失之路,将来为国好好工作。 黄宗羲接受父亲的委托,明确了读书的目的,从那以后就在家里努力学习。 每天凌晨还没天亮,他就拿起书看,半夜三更鸡叫了才上床。 他这样痛苦了两年,终于把家里的藏书都读完了。
黄宗羲从云到其一生有三个变化。“先关党人,再指游侠,最后在儒林上厕所。 ”黄宗羲出生在书香小康之家。 父亲黄尊素是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 )、明熹宗时御史、东林名士,弹劾阉割党魏忠贤被害。 19岁的黄宗羲,袖中藏着铁锥,只身去北京为父亲申冤。 当时崇祯即位,阉割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厅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引发国内外骚动。
黄宗羲十九岁时,他的父亲被魏忠贤杀害了。为了消除奸臣替父亲报仇,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 做好充分的准备后,他不避困难只身进京,在皇帝面前指控魏忠贤丑恶的行为。 然后,他回到家乡,拜师于儒家刘宗周,热心地和老师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了许多书,精通百家、二十一史、明代各朝实录等书。 他特别喜欢治学用的文章,不喜欢内容空洞的八股文章。
他钻研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看得清楚了就放弃了。 在与社会恶势力的殊死搏斗中,黄宗羲初步察觉到明朝封建统治丑陋的本质。 因此,他淡泊声誉,孜孜不倦地追求有益于经世的学问。 起初,他按照父亲生前的指示,用三年的时间说:“十三朝实寻自明,追溯二十一史”,全部看完。 之后,他有计划地研究了六经、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历法、音乐、数学等书。 他还师浙东名儒刘宗周。 刘宗周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对黄宗羲影响很大。 黄宗羲学业进步很快,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享誉东南。
黄宗羲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的名士。黄宗羲自幼受东林党人的影响,19岁时入京为父诉冤,以铁锥毙伤仇人。以后,他发愤为学,从师著名学者刘宗周,广读诗文经书,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颐并称三大儒。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失败后,他隐居起来,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了最后几十年勤奋著述、讲学授业的生涯。黄宗羲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均为精通,史学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之风气。在哲学上,他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理气不可分的观点,并认为心就是气。在认识论上,他把“致良知”的“致”等同于行,反对空想空谈,强调并自身积极投入实践斗争。在社会政治方面,他提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天下不应该以君主一姓的存亡为转移,而应该以百姓的忧乐为出发点。黄宗羲还主张改革土地及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