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的“七碗茶诗”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隐居在少室山唐代诗人卢仝,收到时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谏议(孟简)寄送的新茶,品饮之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传送千载的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因为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品茶从一碗到七碗时的传神感受,这首诗同时也被称作“七碗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2]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3]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4]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5]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6]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者】
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腐败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评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广为人知和传颂,甚至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诗歌可分三个部分,不妨简言之为“得茶、饮茶、悟茶”。
1.得茶
开头写孟简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这本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其中“阳羡”为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为首选的贡茶,皇帝满足后会赐给近臣。宋代文豪苏轼曾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这还让人联想到苏轼与王安石间“王安石验水”的故事,可见当时阳羡茶、与巫溪水之精妙。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白衣,获赠好茶三十片,确实是件乐事。“至精至好”“开缄””手阅”等夸张的修饰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之句中,可见对爱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过程也视为一种乐趣的情景。
2.饮茶
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这段《七碗茶歌》也最广为传诵。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十分浪漫。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语言通俗,虽十分夸张,但在我们饮茶时多多少少也会有其中类似的感受。“发轻汗”“毛孔散”想是爱茶人都会有的饮茶的一种快意与欢欣。这也许正是此段广为传诵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茶应该细品,曾在《试茶》中批评卢仝“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茶似乎给卢仝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这倒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一杯好茶从采摘、到加工,经历了劳作的茶农的辛勤,值得我们去珍惜。
【注解】
[1]走笔:谓挥毫疾书。
[2]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3] “闻道”二句,指茶农春天采茶之艰辛。
[4]”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
[6]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一代茶仙卢仝是怎么死的?
卢仝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说起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许就有人知道了,卢仝正是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非常爱茶,他的“七碗茶诗”将饮茶时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茶圣陆羽的《茶经》齐名。然而,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人物最终却惨死,那么,卢仝又是怎么死的呢?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卢仝的诗歌成就不算太高,但他却以险怪风格自成一家。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位诗人作品的怪异基本来源于其性情的怪异。
卢仝一生的交际圈子非常窄,后人从他的诗作大致可以推测出,卢仝的朋友主要有韩愈、孟郊、贾岛、马异、刘叉等人,这些人都是韩孟诗派的中坚力量,大多和卢仝一样,性格孤僻。
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立政先生和我探讨卢仝时也说,卢仝的这种高傲性格,是促成其诗风怪异的主要内因。韩愈在《寄卢仝》一诗中写道:“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为我们展示了这位怪异诗人自视甚高、落落寡合的形象。
卢仝的怪异性格,可能与他的身世有关系。卢仝祖籍河北范阳,卢氏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史学家推测,卢仝祖上从河北迁居河南济源,可能是因为家道中落。到了卢仝一代,日子就相当清贫了。
卢仝一生不曾做官,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但他酷爱读书,在扬州的一所旧宅中藏书颇多。后来卢仝举家迁到洛阳,为购买一所宅院,欠了当地富商一笔巨款。由于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和卢仝关系非常好,时常接济他。
但由于债主逼债很紧,卢仝受到了威胁。韩愈《寄卢仝》诗中所说隔墙恶少“每骑屋山下窥瞰”,很可能就是债主逼债的手段。幸亏韩愈的维护,卢仝才免受一场难堪的侮辱。韩愈离开洛阳后,卢仝的生活更加艰难了。为了还债,卢仝不得不将扬州的旧宅卖掉。但旧宅中的藏书,卢仝想方设法托人运回河南。卢仝的好友孟郊为此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忽不贫,喜卢仝书船归洛》。
卖祖屋这种事,是很让人悲伤的,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就非常到位地描述了这份感觉。
卢仝一生,遭受了很多人情冷暖,看尽了世态炎凉,因而性格古怪,才做出古怪之诗。
抱才隐居是为大用
由于卢仝在史书中属于“非主流”诗人,有关其记载有前后矛盾之处。卢仝一生究竟何时隐居,何时游历,何时居洛阳,何时居扬州,何时居济源,均没有详细的划分。史学家只能大致勾勒出一个线条:20岁之前,卢仝居住在济源,读书、饮茶;20岁之后,开始在扬州、洛阳等地漂泊、游历,甚至还到过塞外;30岁左右,卢仝在洛阳定居,也可能又回到济源王屋山隐居过一段时间。但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历史学家的质疑——总而言之,卢仝的生平是模糊的。
唯一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卢仝在王屋山的居住时间最长。
卢仝居住在王屋山何地,已经不能确定具体地点。后人根据卢仝诗句的描述,找到了大致方位,并在山间修筑了一间“卢仝茶社”。2010年12月17日,我和李立政先生上山时,正好赶上茶社放假,空无一人。
在卢仝茶社的大厅内,陈列着一尊卢仝塑像。李立政先生说,雕像是根据钱选《卢仝烹茶图》雕刻而成的,至于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真实的卢仝模样,谁也不敢肯定。而我觉得这尊塑像有失真实,因为根据史料的描述,卢仝或许患有“脱发症”,没有头发。
卢仝茶社依山而建,一条溪水从北而南,穿山越岭,直至山下。山沟两边灌木丛生,怪石峭立。
隐居山间却心系天下,这是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卢仝终生未曾为官,《唐才子传》记载:“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至于卢仝为何“不起”,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研究卢仝的学者据此认为,卢仝是一个看破红尘、不愿为官的人,尤其是爱茶文人,称赞其是不愿入“淤泥”的高尚雅士。
质疑者分析卢仝有关的诗作后,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自古以来,有一类文人,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心高气傲,要做旷世之才,非宰相之位不受。有这种想法的文人不在少数,可惜除了诸葛亮,鲜有人能一步到位,挤进帝王的“核心班子”,因此,他们一面作诗著文抨击时政,一面拒绝朝廷给予的低级官位,卢仝很有可能属于这一种。
尽管卢仝在王屋山上隐居多年,并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但在其好友韩愈的诗中,仍能看出卢仝的一些心思:“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寄卢仝》)卢仝自己也写过一首《直钩吟》:“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那种渴望明主而不遇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千古绝唱《月蚀诗》,更是将卢仝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学者提出,卢仝之死就是其极想参与时政的最好注释。
“甘露之变”留下的千古之谜
卢仝一生除了留下了两首名诗,还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甘露之祸。
中唐时代,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干政,唐文宗不甘心大权旁落,一心想铲除宦官。
公元835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一棵石榴树夜里降有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礼部侍郎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要仇士良带宦官去查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大吃一惊,慌忙逃走。看见事情败露,李训指挥禁卫军冲上去,抢夺皇帝。仇士良和宦官指挥手下和禁卫军经过一番厮杀,最终挟持皇帝进了内宫。
李训见计划败露,忙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宦官,对在京师的公卿与吏卒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皇宫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王涯等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有几千人,整个长安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祸及卢仝。据《唐才子传》等史料的记载,当时卢仝和几个朋友正在宰相王涯家里做客,因晚上留宿,遭到吏卒逮捕。
卢仝曰:“吾山人也,与众无怨,何罪之有?”吏曰:“既云山人,在宰相宅,容非罪乎?”于是,卢仝“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
正如吏卒所言,卢仝这样闲云野鹤般人物,留宿宰相宅中,为何?千百年来,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卢仝有着传统文人的仕途观,看似不愿为官,实则结交高官,希望能参与政治,清高之名与事实不符。也有学者认为,卢仝结交王涯是因为韩愈离开河南后,他生活窘迫,不得已而为。
近来,学者通过对卢仝、贾岛等人的诗作分析得出结论,“甘露之变”时,卢仝应该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或塞外游历,后在洛阳病逝的。这种说法更符合卢仝“山人”性格。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祸,决定了一代“茶仙”的诸多历史细节。如今,让史学家头疼的是,如果卢仝死于甘露之祸,那好友贾岛、韩愈等人关于卢仝年龄的记载则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但轻易否定《唐才子传》“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说法,也没有过硬的证据。两派学者曾频频发文,进行论战,质疑者一度提出“如果死于‘甘露之变’属实,那卢仝整个生卒年份都要改写的”结论。
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目前成为卢仝研究者未能破解的一个谜团。但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就算卢仝确有结交官员、希望进入仕途,但他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真挚的;就算卢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高、就算他的那份孤傲是做出来的,但也无损他品格的高尚。
几篇短短的文章,无法准确地描述一代“茶仙”的传奇人生,让我也非常遗憾。但济源之行,让我强烈地感觉到:卢仝用他最真挚的感情,写下了传唱千古的《七碗茶歌》,这是一首伟大的诗作,这也是一首在中国诗歌史和茶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世茶人只能回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
当我端起茶杯,《七碗茶歌》的境界又回荡在脑海中: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能将饮茶的心情挥发如此,夫复何求?
关于唐朝大诗人卢仝详细资料和他的诗句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蚀诗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巑岏。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酬愿公雪中见寄
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 更亦无人得知处。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
除夜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村醉
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
冬行三首
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小大无由知天命, 但怪守道不得宁。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达生何足云, 偶然苦乐经其身。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长年爱伊洛,决计卜长久。赊买里仁宅,水竹且小有。 卖宅将还资,旧业苦不厚。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 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贤哉韩员外,劝我莫强取。 凭风谢长者,敢不愧心苟。赁载得估舟,估杂非吾偶。 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 漕石生齿牙,洗滩乱相掫。奔澌嚼篙杖,夹岸雪龙吼。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通运隔南溟,债利拄北斗。 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此宅贮书籍,地湿忧蠹朽。 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贫交多变态,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且贵终焉图,死免惭狐首。 何当归帝乡,白云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蹋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 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 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 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 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
内容: 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 我生天地间,颇是往还数。已效炊爨劳,我亦不愿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一降顾。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主人幸未来,与君为莫逆。 嵩山未必怜兰兰,兰兰已受郎君恩。 不须刷帚跳踪走,只拟兰浪出其门。 虾蟆蟆,叩头莫语人闻声。扬州虾蚬忽得便, 腥臊臭秽逐我行。我身化作青泥坑。 改邑不改井,此是井卦辞。井公莫怪惊,说我成憨痴。 我纵有神力,争敢将公归。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我有水竹庄,甚近嵩之巅。是君归休处,可以终天年。 虽有提携劳,不忧粮食钱。但恐主人心,疑我相钓竿。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石公说道理,句句出凡格。相知贵知心,岂恨主为客。 过须归去来,旦晚上无厄。主人诚贤人,多应不相责。 竹下青莎中,细长三四片。主人虽不归,长见主人面。 兰兰是小草,不怕郎君骂。愿得随君行,暂到嵩山下。 石报孤竹君,此客甚高调。共我相共痴,不怕主人天下笑。 我非蛱蝶儿,我非桃李枝。不要儿女扑,不要春风吹。 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此故不嫌我,突兀蒙相知。 此客即西归,我心徒依依。我欲随客去,累重不解飞。 知弟虚心亦待客,此客何以共报之。 启母是诸母,三十六峰是诸父。知君家近父母家, 小人安得不怀土。怜君与我金石交,君归可得共载否。 小人无以报君恩,使君池亭风月古。 竹弟虽让客,不敢当客恩。自惭埋没久,满面苍苔痕。 自顾拨不转,何敢当主人。竹弟有清风,可以娱嘉宾。 主人若知我,应喜我结得君。主人不知我, 我住何求于主人。我在天地间,自是一片物。 可得杠压我,使我头不出。 凡有水竹处,我曹长先行。愿君借我一勺水, 与君昼夜歌德声。 竹弟谢石兄,清风非所任。随分有萧瑟,实无坚重心。 我本泰山阿,避地到南国。主人欲移家,我亦要归北。 上客幸先归,愿托归飞翼。唯将翛翛风,累路报恩德。 以上卢仝作品《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共20首
卢仝是谁
卢仝(约795-835) 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他的诗作对当时腐败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似散文。有《玉川子诗集》。
卢仝:思礼人,苦读书,不愿出仕,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