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赏析
赏析现代诗歌,我们在阅读或鉴赏时,要做到的是避开字句表面有时甚至是悖谬的意义的干扰,穿过那些令人意乱神迷的很多时候只是起着美学装饰效果的闪亮意象的迷惑。接下来我搜集了现代诗歌的赏析,欢迎查看。
1、何其芳《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
这一首诗寥寥数语但妙机四溢,诗人以赋为主却不为物滞,这是深得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之性*情!
“晨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是空旷深静的,深秋时节,少了繁忙,多了悠闲。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个飘,活画了秋之静美怡然,有“空山不见人”,但闻斧声响(借用王维《鹿柴》句)之幽美情调。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树林上的露珠。这本是诗人心灵的秋声!“镰刀”是怡然的,它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你看,它多满足多恣意,它是“饱食过稻香的”,它还在回昧刚刚经历过的喜悦吧?诗人本是在写农人,但他不让他们出现,却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安然自得不正是收获后的农人之心态么?瓜果成熟了,它们没有辜负人的辛劳,长得那么肥硕,正呆头呆脑地坐在篱间等候主人用背篓装它们回去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那是一囤囤稻米、满地的瓜果吗?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主要的是农人对土地的虔诚有了报答,那饱满的心不正能装得下宁静丰硕的秋么?
“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上面的秋天是“栖息”着的,这里的秋天是“游戏”着的。江面荡漾着柔曼的晨雾,渔人在雾中撒网,那网似隐似现朦胧在白雾之中,该是怎样的美哟!秋天是“淘气”的,它和渔人在“游戏”呐,你看。那网拉起了,有欢蹦乱跳的银鱼儿,可也有满满—网乌柏树的叶子,渔人又欢喜又有些懊恼,秋天就以这种方式亲近着渔人,真是有趣!满载着鱼儿的小船上落满了白霜,如情似梦地归泊了,秋水被漾开一弧弧波纹,那是小桨在吻着它,无声地、默契地。
上面两节写了田园之秋,清江之秋,下面该写心灵之秋了。我国古诗不乏这种结构方式,先写景,后写情,全部景色*又被这情浸润着,一层层地展开,一层层地惆怅,情景交织着,结合成更深远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就属这种路数。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人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丁,/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虫唧唧,秋潭寒碧,大自然就要平和闲静地睡了。牧羊女那么惆怅,因为深秋将尽,革木荒疏起来。她是怕不能给羊儿喂新鲜的草了么?才不是呢,是怕她的心儿没人给“喂”笛声了!整个夏天,她倾听着牧牛少年那“香与热”的牧笛,她的心儿也像羊一样那么安详、那么满足地铺在青草上。可是牧羊女将不再能听到那牧苗了,因为那少年在深秋不见了,他不知道那笛声已流淌在少女“梦寐”般的心里。这是—缕忧愁,但那么清爽那么醇冽,这秋天的心境被诗人微妙地展示出来了:甜蜜的清愁。
《秋天》的乡村、江湖、牧女就这样被诗人浓缩在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之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
2、冰心《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一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 在这一首诗中,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3、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赏析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浪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一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磐》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一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一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 “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一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4、江河《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赏析
这一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一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一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现代诗歌抒情诗欣赏
心如枯水不是没有爱过,而是心被伤过。关于现代的抒情诗歌有哪些呢?下面就是美文阅读网我给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抒情诗欣赏篇,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诗歌抒情诗欣赏篇1:枯叶碾为泥
北风凛冽吹起
未坠落的枯叶还有几许
坚强挺立
不舍离去
下一夜的我希望明天风和日丽
没有寒风肆虐
没有雪花飘起
留着梦幻化成绿
假使某天再也抓不住你
那么就让我堕落下去
任凭尸体狠狠摔落
或许
会被某某某一脚踩碎我的身躯
咔擦一声
碾为齑粉
来年化作春泥
再也找不到踪迹
没有来过
亦没有离去
就这样化作春泥
不再会有人记起
那个夏天
我藏在满树的绿里
偷偷看着你
不会有人知道
我有多么爱你
在乎你
现代诗歌抒情诗欣赏篇2:错过不是罪过
错过了你已不再计较
就算走过也愿意奔跑
也许路过曾经的拥抱
尽管错过不是我的宝
但愿这不该得的果报
或许罪过到头福份薄
沿途迷人的风景多好
空气清新花儿美如娇
原本的我无心把你抛
只因当初无意的丢掉
深怕你生气转身就逃
良言相劝大把泪如涛
一时情急让你肩膀靠
倔强执着不占你分毫
愿你明白我的心意到
分手就是一把两韧刀
伤了你的心实在糟糕
只求会心的对你一笑
原谅我的无奈心知晓
错过不是罪过你知道
情到深处缘分天明了
只因半生糊涂心难找
一心给你随缘不分照
现代诗歌抒情诗欣赏篇3:深夜十点,我想你
深夜十点,我想你
我在聆听你
像流水一样逝去的笑语
脑子里满是期待
深夜告诉我想你了
轻柔的音乐温暖着
我想你的拥抱
我该怎样告诉你
此刻我的孤独
听着喜马拉雅电台
钢琴的声音侵入,深夜
宁静的美
这是多么幸福的想念
有节奏的颤动
一点一点地离开
又被爱情的力量
一点一点重拾
深夜十点,我想你
就在此刻,我想你
或许是孤单
又或许是好久不见
生怕睡去思念
醒来的孤单
亲爱的你,在那方
听见我给你的回响了吗
我把握自己的时间
向你问好!
霓虹灯闪烁
夜这么静,来往的车辆
人群,也都觉得孤僻
我在忙着想念你
亲爱的你
就在这里,十点开始后
念你成疾
流行的现代诗歌
流行的现代诗歌欣赏篇1:你来时,槐香正浓
温润的阳光
在五月的裙摆上
悠然蹁跹
夏天来了,我满心欢喜
浅弹经年的琴弦
纯美的'记忆
装点了平凡的日子
槐花盛开的季节
你的长发
拂过我的心房
至此,浮香惜天涯
轻挽时光的臂膀
皈依在虔诚的经筒
摇曳安然的呢喃里
槐香正浓
微风轻叩轩窗
相思如织
郁郁芬芳醉
触摸沉淀过的故事
岁月的醇香
溢满荡漾的春水碧波
流行的现代诗歌欣赏篇2:劳动
劳动者快乐,
劳动者健康。
话掷地有声,
句句有分量。
劳动生智慧,
劳动出奇想。
山河能生辉,
大地放光芒。
流行的现代诗歌欣赏篇3:燃烧吧榴火
苍老树干
丰满的枝条
生长着无数玫瑰红
有的探头
有的含苞
有的潇洒
还有许多一对对
依肩的姐妹
穿着石榴裙子
跳着火辣辣的劲舞
她们像风
她们像火
在翠绿的五月
出演
激情燃烧
流行的现代诗歌欣赏篇4:青松
坚定地选择
青春的颜色
执着地磨砺
傲霜的性格
根植于岩石
宁折不弯
屹立于顶峰
品尝快乐
成长,缘于信念
成功,源于品格
现代诗歌赏析
以下给大家分享关于现代诗歌之舒婷作品——《致橡树》原文及赏析,大家可以阅读参考!
一、原文: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二、赏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导语: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准备的著名现代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篇一、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抖著,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你的记忆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的灿烂!
赏析
《黄昏的和谐》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题为《忧郁和理想》的诗组中的一首情诗。在诗组中,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诗人向我们讲述他忧郁的命运,他苦苦追求的理想。苦难诗人所受的伤痛越深,越是不可治愈。
《黄昏的和谐》是诗人暗恋着的萨巴蒂埃夫人的。后者是当时有名的交际花,身边有很多仰慕者和追求者。与其他仰慕者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波德莱尔献上的只是一腔炽热的精神爱恋。从1852年开始,他以匿名的方式给她献上了一系列的诗作,其中就包括《黄昏的和谐》。
诗人在诗中采用了“马来体”。该诗体源于东方,受到一些西方诗人的青睐。此诗体中每节的二、四句作为下一节的一、三句再次出现,环环相套,形成简次递进,回环往复的气势,并且缓缓推进。这种诗体描摹出动态的韵律,给读者营造出形式上的动态效果。
象征主义诗歌就如魏如兰在《诗艺》开篇中强调:“首先是音乐”,而《黄昏的和谐》中就充满了音乐性。诗中采用了十二音节亚历山大体。亚历山大体奏出的是一种铿锵硬朗、雄壮有力、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这首诗中也体现了这一音响特点。我们听到的是柔和之音,给人如沐春风的漂浮感。其次,全诗在韵律上采用抱韵,只有两个韵脚:“oir”、“ige”,再加上马来体的运用,就在音响上造成了前呼后应,一咏三叹,余音袅袅的效果,造成阵阵眩晕感。
诗歌是在一片散发着淡淡花香,披洒着柔和色彩的落日余晖中慢慢绽放开来的。而阴影在第十句中不动声色地滑落进来,“广而黑的死亡”。我们看到:“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直到诗末,光亮又再次点燃:“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光和影进行相遇碰撞。其次是现时和过去的对比与撕裂。在诗人的世界里,过去散发着光辉,而现时却正沉入阴影。被吞噬在现时和阴影中的诗人,却在回忆中被过去的圣体的光明照亮。在精神作用下,现时和过去在此相遇交融。
说到交融,就会在诗中看到各种不同感官的交汇。视觉:天、太阳、血、回忆;听觉:圆舞曲、小提琴;嗅觉:香炉、花香。不同感官彼此应和相互交融。我们看到了声音,花香,小提琴:“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在这两句中,诗人所用的动词“飘荡”和“幽幽咽咽”,本义为“旋转”和“颤抖”。诗人通过这样的处理,将听觉和嗅觉转换为了具体,动态的视觉效果。诗人扮演着象征主义所提出的“通灵者”的角色,打通了不同感官之间的隔阻。
诗中有一些词汇,将其整合起来,则可以使诗中一些意象情感变得更加明晰,易于感受。比如:声音——圆舞曲——小提琴。从第三句诗开始,声音就渗入了进来。声音出自于哪里?来自于一个幽咽的.小提琴:震颤——飘荡——圆舞曲——眩晕。震颤指的是节奏很快的颤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快节奏,而紧随其后的飘荡,节奏更进一步加快。圆舞曲,其节奏明快,情绪热烈,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生动地产生出旋转打圈的动作感。而跳舞时,舞伴就是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诗人精心准备的“眩晕”,终于在一阵花香和声音的颤抖与旋转,还有圆舞曲的旋转打圈之后,向读者再次袭来,一浪强过一浪。
《黄昏的和谐》被誉为“满足了象征派的苛求:“通过诗重获被音乐夺去的财富”。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
篇二、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当寒冷笼罩草地,
沮丧的村落里
悠长的钟声静寂……
在萧索的自然界,
老天爷,您从长空降下
这翩翩可爱的乌鸦。
冷风像厉声呐喊的奇异军旅,
袭击你们的窝巢,
你们沿着黄流滚滚的江河,
在竖着十字架的大路上,
在沟壕和穴窟上,
散开吧,聚拢吧,
在躺满着新战死者的
法兰西隆冬的原野,
你们成千上万的盘旋,
为着引起每个行人的思考!
来做这种使命的呐喊中吧,
啊,我们,穿着丧服的乌鸦!
然而,天空的圣者,
让五月的歌莺
在栎树高处
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的桅杆上,
给那些人们做伴,
一败涂地的战争
将他们交付给了
树林深处的衰草。
赏析
这首诗写于普法战争(1870年)之后,诗人借着战争的失利和生命的死亡来讲述自己心中的生活感受。
诗人在生命的重重阴影中叹息、悲哀,带着难以言状的沉沦和失望。世界也是这样:那草原、村庄,还有那群乌鸦,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草原上,寒风在吹着,绿色在这样的世界上已没有立足之地。村庄更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座用蓬草搭起的茅屋是惟一的风景,和草原一样的干枯,孤独而单调地立在那儿。凋零!
这凋敝的草原上突然有一群精灵飞起。是乌鸦!它们叫声凄厉,是为人间的悲剧,还是为自己的命运?草原上站着一些光秃槎丫的树,树枝间的窠,是乌鸦仅有的栖身之所,那坚硬、冰冷的窠更是严酷的寒风的袭击对象。在黄色的河流上空,在两旁插满十字架的道路中,在阴暗的小水沟上面,乌鸦在飞翔着,散落在那任何可能藏有腐朽和死亡的地方。
诗人说:“请再来集中。”诗人突然跳出来呼喊,盘旋吧,人间的精灵!在冰冷僵硬的尸体上面,在死气沉沉的法国上空,扫荡人间那些行将逝去的肮脏灵魂吧!喊叫吧,人间的精灵!让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清醒过来,让路过的行人知道这国家的腐朽!这也是诗人的愿望和心声。
诗人在最后一段把乌鸦说成是“五月之莺”,它在那沉沉的夜中,在桅杆上,在高高的橡树上鸣叫。诗人借着这凄厉的鸣叫要唤醒人类心中埋藏的激情和美好理想。这是诗人的寄托吗?诗人该是那羁留在丛林中的天涯倦客,该是生活的失败者——也许是英雄穷途。
这首诗体现了兰波诗歌的显著特征。兰波是波德莱尔的第一个继承人,同时他还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理论。他认为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和自然世界冥合的结果,是诗人的一种通感的表达,他还认为诗歌应注重对主观情感的抒发,要用虚幻的世界来表现心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和那原野、村庄、乌鸦合一了——那处境既是它们的处境也是诗人的生活处境,鸣叫、坚强同样是诗人的呼喊和坚强。
篇三、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被岁月还是被雷电
生生地劈开
血泪熬干
只见裂开的胸膛
像裹尸而还的马革
半张树皮
裹着
一具木乃伊
依然立在
日光下月光下星光下
皮之存生命存
既是树的脸
又是
树的心
赏析
此桑老的一首小诗,桑老乃当代诗坛泰斗,吾辈妄自揣测诗之意以自娱也,仅此而已。
此诗题为“一株老树”,何为老树?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之成才,十年足矣,然为老树,必十年之过也!平心而论,树与动物和人有某种相通之处,树老曰老树,人老曰老人,马老曰老马等等,诸如老马识途,老滑头之类的词。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为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老子的大道是否与树有一腿呢?未可知也。此处为何探究老字呢?老乃树之本性也!犹如男人之“男”,狗熊之“狗”,本性亦其之真性也,真性必露出其真情矣。
老子以一“老”字,冠绝天下,而老树以其“老”存活于世,其理通矣。诗言志,歌咏言。“老树”在此不妨当做一“老人”看待,老人者勿以岁之高低论英雄也。废话勿言,且看正文。
篇四、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
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丁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步近你。
赏析
假如时光已逝, 鸟儿不再歌唱, 风儿也吹倦了, 那就用黑暗的厚幕把我盖上, 如同黄昏时节你用睡眠的衾被裹住大地, 又轻轻合上睡莲的花瓣。 路途未完,行囊已空, 衣裳破裂污损,人已精疲力竭。 你驱散了旅客的羞愧和困窘, 使他在你仁慈的夜幕下, 如花朵般焕发生机。 在你慈爱的夜幕下苏醒。 假如时光已逝,鸟儿不在歌唱。其实换一个方式或许你就理解了,珍惜并享受时光。比如余光中有一首《当我死时》里面有一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和这首诗里面的衾被裹住大地是一样的情怀。 转折是路途未完开始,如果只看前面的话可以说是对美好诗歌歌唱。但这里开始就是在讲述对待生命或者生活的道理,那逝去的时光可以套用一个经典话语:那夕阳下奔跑的身影,是我逝去的青春。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
篇五、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
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
我的双手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
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
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
萧笛吹起、欢笑声喧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赏析
第一小节,开篇点题,假如无缘相遇,便成一生遗恨。第二到第四小节,诗人分别撷取几个日常生活片段,因为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所以寥寥数字便有了真切的画面感,而正是这种平淡中却往往易见真情。另外诗人看似随意撷取,实际上选用的片段都是喜庆安逸的场景,比如满捧盈利、铺设卧具、屋子装饰好了、欢笑声喧,这里就运用对比的手法。以闹写静,众人皆乐我独悲,众人皆闹我独静,从而悲愈发痛而静愈发寂寂无声。
“让我念念不忘,让我在醒时梦中都带着这悲哀的苦痛”,每个小节均以这一句结尾,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通过这一文字技巧的运用,突出描写了“念念不忘”、是醒是梦都无法解除的这种”苦痛“,营造了如歌如诉的氛围。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巧妙结合,达成了诗意和情感的和谐融合。
篇六、著名现代诗歌赏析
别声响!要好好地藏起
自己的感情,还有想望。
任凭着它们在心灵深处
升起、降落、不断回荡。
你应该默默地看着它们,
就像欣赏夜空中的星光。
—————别声响!
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肠?
别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
每人有各自的生活体验,
一旦说出,它就会变样!
就像清泉喷出会被弄脏,
怎能捧起它,喝个欢畅?
——————别声响!
要学会生活在理智之中,
全宇宙,就是你的心房!
可惜神秘而迷人的思想,
会被那外来的噪声扰攘,
甚至日光也把灵感驱散。
但你要懂得自然的歌唱!
——————别声响!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丘特契夫(1803——1873),俄罗斯著名诗人,虽然生前只有很少的作品发表,但他的诗歌受到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爱和肯定。现代西方评论界把他和普希金、莱蒙托夫一起并列为俄罗斯十九世纪三大诗人。对于这首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多么妙不可言的东西!我不知道还有比它更好的诗歌。。。。。。”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人的情感宛如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在心灵世界“升起、降落、不断回荡”。正像是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那样:“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当一个人专注于世俗的事物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宁静独处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品味思想深处的奇观。遗憾的是,我们往往过多专注于外在的那些琐碎而渺小的事物,忽略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日月星辰。
正像是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也绝不相同,“你怎能表白自己的心肠?别人怎能理解你的思想?每人有各自的生活体验,一旦说出,它就会变样!”德国作家黑塞有一首诗,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
就像是黑塞欣赏雾气中的树木和石头一样,那些伟大的诗人往往把大自然当作寄托情感的对象。丘特切夫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万物在我中,我在万物中”,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思想追随思想,波浪追逐波浪,这是同一元素形成的两种现象。。。。。。”
丘特切夫的诗歌创作深受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哲学影响。谢林认为,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贯穿其中的是一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即“世界灵魂”。
依我来看,这种“统一的创造性力量”不仅创造了大自然,统治着大自然,让大自然保持着和谐有序的奇妙秩序,而且也像月亮呼唤潮汐一样,呼唤着每个人所拥有的孤独的心灵世界。当人类放弃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而以这种伟大的创造力量为中心的时候,一个人就能学会理解他人,也能学会向他人洞开自己。
现代诗歌鉴赏
如何欣赏诗,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下面要详细介绍这个问题。关于运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观察,不是照搬照抄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看的时候还要多想,不能偏废。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槃》,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三、阅读新诗的注意点。
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
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